笔趣阁

最新小说>瑜伽的8条戒律 > 第10集本(第3页)

第10集本(第3页)

但是暴恶众生可不同了,暴恶众生他内心当中有烦恼罪业,他遇到你的时候,你不加以开导来改变他,他马上就到三恶道去了,他就要承受生命很大很大的痛苦,所以暴恶众生在度化的因缘当中反而更加的急迫、反而是更加的急迫。这个地方,如果我们对暴恶众生随便加以放弃,这样子就是犯了菩萨戒。

这个地方我们简单说明一下。当然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这个度你要知道这个众生的因缘。智者大师说众生有四种:有一种众生是根利遮轻,善根强、烦恼淡薄,这种众生最好度化,每一个人都想度这种众生,随便讲几句他就进步很快;有一种众生是根利遮重,善根强,但是他内心烦恼也重。就是说有一种众生他在没有学习佛法之前,他可能遇到一些不好的环境、不好朋友的诱惑,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事情,可能被关在监狱;但是在监狱当中,他可能遇到佛法深深的忏悔感动,触他无始劫的善根,这种人开始精进的时候比任何人都精进。

这种根利遮重的众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他有烦恼,但他也有善根,他曾经因为暴恶的因缘做下一些犯罪的事情,但是他善根现前了,这个时候你不应该因为他过去的暴恶而放弃摄受他,是这个意思。

辛二、明无违犯相

无违犯者:谓心狂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或为将护多有情心;或护僧制:方便弃舍,不作饶益,皆无违犯。

这当中有四种的开缘:「谓心狂乱」,这个菩萨本身精神错乱。「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广说如前就是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就是说这个暴恶众生你经常教化他,他反而产生一种轻慢心,不生珍惜,你暂时的不管他,这样子他能产生惭愧反省而加以对治,这个是开缘。

「或为将护多有情心」,这个暴恶众生可能引起众怒,社会上所批评讥嫌的对象,我们身为宗教师如果今天对他加以摄受,可能会引起广大社会的讥嫌,我们应该要放弃这件事情,因为要将护多有情心,要考虑更多人的善根。「或护僧制」,你为了要维持僧团的制度,换句话说这个人可能是犯了僧团的共住规约,你加以摄受他就跟僧团制度不符了。以上的四种因缘,对暴恶众生「方便弃舍,不作饶益,皆无违犯」。

这个地方我再补充一下。对暴恶众生的摄受,除了他的善根以外,你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你跟他的因缘。我们修七重因果,今天我们对众生生起大悲心,就是跟众生先建立一个关系:你观察在无量劫当中,每一个众生都做过你的母亲,所以你应该平等的对众生生起救拔度化的心情;但是度化一切众生的心要付诸行动,宗大师说这是有次第的,你要把这个心情付诸行动有次第:第一个、你先摄受有缘的;第二个、摄受无缘的;第三个、摄受恶因缘的。所以如果这个暴恶众生对你是有缘,你就可以摄受,他虽然暴恶,但你跟他有缘,你跟他讲话他会接受。

你看中国的皇帝隋炀帝,隋炀帝这个人恶名昭彰,但是诸位知道吗,隋炀帝曾几何时是很用功的一个修行人,隋炀帝在没有做皇帝之前做晋王,晋王广(杨广),诸位知道吗,他做晋王的时候受过菩萨戒,跟智者大师受过菩萨戒,智者大师还给他一个法号叫总持,说:「大王宜遵圣教,堪称总持」,你身为大王,你能够遵守佛陀的菩萨戒法,不得了,总持,以世间法总持佛法。这当然是对他的鼓励,晋王广也回应智者大师一句话:「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所以智者大师这个智者是晋王广给他的封号。

我看智者大师的传记,他提到晋王很赞叹,就是晋王当初亲近智者大师的时候,他很多大事情都请教智者大师,而智者大师寄给他的书信,他贵为一个晋王,他看他师父的信是跪着看的,是这样子的。但是你看智者大师往生以后,他的徒弟就不象样了,晋王后来做皇帝,在历史上说隋炀帝是把他父亲隋文帝害死,有一点篡位的意思。他也没有好好的做皇帝、没有好好的照顾百姓,放纵自己的私欲,在位时间很短就往生了。

我看了这段历史,我想:如果智者大师多活几年,隋朝的历史会有一点变化。就是说这个人根性暴恶,但是如果有一个善知识能够摄受他,他还是有办法令他善根现前、恶根不现前,还是可以的,就是说你跟他有缘的话,你跟他讲什么他听得进去(哈)。

这一条戒意思就是说,他虽然曾经暴恶过、他也可能现在还是烦恼很重,但是他跟你有缘,宿世跟你有缘,你对他种种的开导、种种的摄受对他有帮助,那你不应该放弃他。即使说你跟他没有缘,你也不应该以嫌弃心、瞋恼心,你可以默默的祝福他,因为你跟他没缘实在很难度化。人跟人之间的因缘是不能勉强的,你跟他没有缘,你要刻意去摄受他,可能也是事倍功半。但是这条戒意思是说,即使你跟他没缘,你也应该对他释放善意,但是你暂时不采取行动也是可以,但是你千万不能怀着嫌恨心、瞋恼心来责罚他,使令他对三宝、对道场弃舍而去,这一条戒就是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就暂时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

(视频、音频都只是讲到这个地方。)

我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菩萨种性的修行者修不修声闻种性的空无相无作?

【师父答疑】:这个地方诸位可能有些误会。就是说如果你是菩萨种性,那你不是修声闻种性,你虽然修空观,你也会修不净观来对治你的烦恼,这个是正常的,但你不是修声闻种性,因为这两个种性是相违背的。就是说你依止菩萨种性来修人天的善法、修声闻的善法,就是说根本法门只有一个,那枝末法门方便有多门。你有这个病,你当然要吃这个药。其实声闻法里面很多的法是对治三界的贪欲,菩萨都是要随学的,只是说菩萨在学声闻法的心情跟声闻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修声闻法是为了成佛而修的,他修那个法门是为了趋向偏空涅槃,这个心情不同,就造成不同的种性,所以菩萨的种性也应该要修声闻法,甚至于也应该修人天的善法。

【学员提问】:念佛法门是属于波罗蜜多大乘,还是密宗大乘?

【师父答疑】:念佛法门是属于显教的法门,因为它的法义是明显的开展出来──信、愿、持名,跟密咒的三密加持是不同的,它是属于显教的。不过「显教」古德判做难行道跟易行道:难行道就是属于圣道门,靠自力来断烦恼、求增上生,在三界当中一生一生的增上。你今生没有成佛,但是没有关系,你愿「来生我不到天上去、我也不到三恶道去,我以我的善业力来生再得一个人的果报」。所以如果你不求生净土,诸位要知道「你来生一定要求做人」。如果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千万不能到天上去,障道,因为天人的果报不适合修学圣道,那个快乐的境界刺激太厉害了,那种色声香味触的刺激太厉害了,你很快容易迷惑。三恶道也不适合行菩萨道,因为三恶道的苦恼太厉害了,苦恼太厉害你要修学圣道有困难。

人道的苦乐是参半。所以如果你不求生净土,你有志于行难行道的菩萨道,那你来生一定要求做人,而且要遇到三宝、遇到善知识。如果你求生净土,我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你容易不退转,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净土当中三宝的力量强、佛法僧的力量强。你在娑婆世界这个秽土,这个众生的染污力量强。诸位也可以感觉到现在的环境跟以前的环境也不一样,所以跟古德的环境更不一样。现在的环境你要堕落很容易,但是你要增上非常困难,这就叫做魔强法弱,就是放逸的势力太强大了,圣道的力量太薄弱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你不求生净土就有这个问题,你来生的修行应该会比今生更困难、更加的艰苦。

【学员提问】:六年学戒的次第,到底是应该先学声闻戒后学菩萨戒,还是应该按照《梵网经菩萨戒》第十六条轻戒「若佛子,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

【师父答疑】:从我们中国的传统佛教祖师大德的开示,初学者先学大乘经论,就是你先确定你修学的目标、你为什么而修行。你不是为了要做国王、你也不是为了到偏空涅槃,你是为了要成佛、度化众生,也就是说你先把你的种性先确认下来,你看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历代祖师的开示都有这个意思。当你的种性确定以后,你去修声闻法、人天法、菩萨法都可以。如果你今天不先成就菩萨种性,你先学声闻法,一个人很容易先入为主。

诸位不知道有没有跟南传法师接触过?你接触南传法师,你跟他讲大乘佛法,他完全不相信。这种人他在成佛之道当中几乎是别无选择,他一定要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然后再回小向大;回小向大的时候,他还带着很多小乘的习气,慢慢慢慢的改,所以这不是一个理想的成佛之道的选择。先修声闻再回小向大,从《法华经》的思想,这条道路是不得已的。佛陀在《法华经》里面是赞叹直趋大乘的菩萨,当然直趋大乘,可能在生生世世的流转当中有退转的因缘,所以佛陀有胜义方便,引导初心菩萨求生净土,成就法身以后再回入娑婆、再行菩萨道,这样子成佛之道的规划应该会比较好一点。

你先成就大乘种性,当然大乘种性的菩萨还是有烦恼,可能有贪瞋痴的烦恼,你在声闻法当中找一些能够对治你烦恼的方法来对治,当然重者先治。你找声闻法当中,哪一个法门对你这个烦恼特别有对治疗效果的,你去对治它,然后让你今生求生净土。先成就法身以后,再回入娑婆,再广修六度法门。

【学员提问】:若已先学声闻戒,又该以何种心态来回小向大学菩萨戒?

【师父答疑】:学声闻戒也不一定就是声闻种性,你可能是在次第上先学声闻戒,不过你要能够成就大乘种性,你应该要多读大乘经论,就是这个种性的成就主要是靠智慧的观察。菩萨对生命的观察比声闻人更加的透彻,那是一个见地的问题。所以蕅益大师说:一个人对大乘佛法生起真正的信心,是来自于对大乘佛法的理解,「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才能够把疑根拔掉。否则他有志于行菩萨道,他只是一时的冲动,那这个是不会持久。

【学员提问】:或者为了避免受戒后未学小乘戒而犯戒累累,而应该要大小乘同时并学?

【师父答疑】:这个声闻戒也是要学,因为这个声闻戒法,特别是我们出家众,这个声闻戒很多都是护世讥嫌,它有些微细戒法,虽然你没有染污心,但是你这样子做会让居士产生讥嫌,所以为了要令正法久住也应该学习。所以声闻戒法除了调伏心中的贪欲以外,声闻戒法诸位可知道「很重视治贪欲」,你看对出家众的衣钵有多少个、资具、财宝,这都是要说净,有很多的限制;它另外一面的意义就是护世讥嫌,要保持出家众一个美好的威仪、美好的幢相,使令正法久住,所以这一点也是要学习。

【学员提问】:在自他交换当中的第三段「愿代众生受一切的罪业」,假若我们明明知道众生的罪业不可能由我们代受,那如此观想会有好处呢?

【师父答疑】:众生的业我们能不能取代?我们应该要观察这个业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会有业?他有业就是他心中有烦恼无明,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业是从每一个人内心当中射出来的,这个你怎么取代呢?比如说这个人在那个地方做梦,他为什么会有梦境呢?因为有梦心。醒过来以后,他的梦心觉醒了,梦境就消失掉了。蕅益大师说:谁能够进到你的梦境里面帮你的梦境消灭呢?谁也没有办法。只有佛菩萨能够进到我们的梦境,开导你如何的醒梦,如此而已。

佛菩萨不能把你的梦境消灭掉,不可以的。「既从心起,还从心灭。」业障是从每一个人内心颠倒生起,所以你也必须靠你自己的觉悟把自己的罪业消灭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是这样子的。那我们在「愿代众生受一切苦」的时候,是菩萨的大悲,因为这个愿来增长自己的大悲心,借事修心,假借这个心的因缘来成就自己的大悲,因为大悲是成就佛的根本。小乘的学者修空观、大乘的学者也修空观,那大乘的学者修空观为什么趋向无上菩提,而小乘的学者修空观趋向涅槃?关键点是大乘的学者有大悲心,他观一切法空,以有大悲心现前。所以说我们「愿代一切众生受苦」是因为大悲心。

【学员提问】:出家人若在路上遇到乞丐的乞讨,应该如何做?

【师父答疑】:后面的戒有讲到,有人向你乞讨,你应该多少给他一些金钱,不要让他对你产生讥嫌而毁谤三宝,你可以给他一元二元,或者多少为他说法都可以,你应该摄受他。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大家对今天的戒法有没有什么问题?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