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小说>大佛首楞严经净界法师 > 第六十五讲(第1页)

第六十五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四十五页。己二,别显修证。

从前面几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我们在修学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有两点是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点,就是所谓的“相妄性真”的观念。相状,就是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六根、六尘、六识的相互的作用。这种六根、六尘、六识的作用就是,我们的根接触外尘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了别的心识,而这个都是暂时的生灭的因缘,所以叫作虚妄。这个根、尘、识的背后,它真实的本来面目,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是不生不灭的,从古至今永远没有改变的,这个我们叫真实。

所以一个修楞严王三昧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一定要告诉你自己,这个都是暂时的因缘。你千万不能够心随境转。我们被一时的因缘所转而失去了我们永恒的功德!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相”照破,破妄显真,观察这个根、尘、识,这种我们一生的暂时的因缘,都是一个生灭法,而这个生灭背后的真正的本来面目——现前一念心性,才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这是我们修学楞严王三昧的第一个观念,相妄性真。

第二个观念是“性相不二”。虽然相状是暂时的,你说我们今生的根、尘、识都是暂时的,但是,如果舍弃了你今生的因缘,你就回不了你真实的家,所以我们刚开始还是要依止假相。依止假相来回光返照,才能够所谓的返妄归真。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要借假修真,对于现前的假相的这些根、尘、识还不能完全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对于眼前的因缘,你是执着不得,但是你也弃舍不得,而是保持一个不即不离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修楞严王三昧的两个观念:第一个,你不能执着它是实有;第二个,你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作用。这个就是我们在修楞严王三昧对于今生的因缘的一个态度。

己二、别显修证分五:庚一、阿难请问圆根;庚二、如来垂询圣众;庚三、众圣各说证门;庚四、放光现瑞总印;庚五、佛敕文殊简择

我们看讲义的己二,别显修证。

前面的几科都是在讲我们修楞严王三昧理观的一些观念,这个地方就着正式的修学,正式地开显修学的事相因缘,说是“别显修证”,分别地显示二十五位圣人所修证的圆通法门。这个正式讲到它的事修的过程。这当中有五科:一,阿难请问圆根;二,如来垂询圣众;三,众圣各说证门;四,放光现瑞总印;五,佛敕文殊简择。

庚一、阿难请问圆根

【图一】

本经的当机众阿难尊者,在前面所有的理论听完以后,他就起立,请问佛陀如何选择圆通的本根,来当作我们修学三昧的下手方便,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第一段,“自述迷情”。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把他自己修学的心情表达出来。

阿难尊者跟法会的大众,承蒙佛陀在前面两科的开示,这个时候内心可以说是“慧觉圆通,得无疑惑”。这个“慧觉”指的是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叫慧觉;“圆通”是他所观之理,这个圆三谛理。能观的智如何去照了所观之理,这个地方已经完全通达,而且没有任何的疑惑。这是把他对前面的学习作一个总结。

这个时候,他就合掌顶礼佛陀的双足,来白告佛陀说,我等法会众生,听到前面佛陀讲到这些楞严王三昧的理观的思想,可以说是“身心皎然”,也就是说,对我们眼前的身心世界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是非常的清楚明白。我们的生命是怎么由真如本性,经业力的熏习而显现出来,对这样的一个空假中三观的思想是非常清楚,说是“快得无碍”。这个“快”,就是通达愉快而没有障碍。现在又听到了所谓的“一六亡义”,就上一堂课说的,六结一旦解开,其实一念的妄心也不可得。因为六结是依止一念妄心而起的,所以它们之间有相互的作用,但是现在却还没有通达如何来选择自己的圆通本根。

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对于整个楞严三昧的观念非常清楚。但是,真如本性是一个无相的清净圆满的真如,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一个门、从哪一个点悟入会比较好呢?你说六根、六尘、六识这么多的方便门,那么哪一个会比较适合我们?修学的下手方便,阿难尊者还没有明白,所以把自己修学的整个心情表达出来。

看第二段,“依解起修”。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这个地方就赞叹法门有救拔的力量。

阿难尊者就说,“世尊,我辈飘零”,我们这种生死凡夫飘落于生死轮回当中,可以说是“积劫孤露”,多生多劫,“孤露”,就是孤苦无依的意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何心何虑预佛天伦。”“何心何虑”就是何等的庆幸,可以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在这个生死轮回当中,又能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并不是自己能够事先预知得到的,而且能够“预佛天伦”,又能够生为佛陀的堂弟。这个情况就好像“如失乳儿”,好像失去乳母的小儿,假设没有人救护的话是生命不保,这个时候突然间遇到了慈母的保护。就表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一直在根、尘、识当中打转,我们不知道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家。一次的根、尘、识消失了,又现出另外一个根、尘、识,那么我们永远被根、尘、识所牵引!这个时候佛陀在楞严王三昧开始告诉我们,要破根、尘、识,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才能够解脱生死。所以这个时候就好像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儿子遇到了慈悲的母亲一样,就得到一个所谓生命的救拔。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假若我能够把握这一个殊胜的因缘,这个“际会”就是这样的一个楞严王三昧的殊胜的因缘,我肯定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道果。“因此际会道成”,成佛是要有机会的。

那么当我们能够把握这个机会去修学的时候,是什么相貌?“所得密言,还同本悟。”这一段是比较深,诸师的注解不同,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比较清楚。

蕅祖说这个“所得密言”,是约着因地的观行来说的。那么为什么说我们在因地修学的时候是“所得密言”呢?因为“行起解绝”。楞严王三昧在讲道理的时候,佛陀依止名言来明三谛理,但是真实在修止观的时候是离开一切名言的,是没有相状的。你观察这个因缘法是即空即假即中,它的当体是无自性的、是无生的,但是它有它暂时的假相。但是在观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名言的,这叫“所得密言”。在因地的时候是“行起解绝”。

在果地的功德可以说是“自心本具”。当我们破妄显真,把六根、六尘、六识的相状破坏以后,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这个心性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还同本悟”,是本来就具足,只是我们过去一时间把它疏忽了而已。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这个法门的殊胜跟法门修学的过程。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这个地方一个相反的字句,如果不能够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来修习观照,那么这跟没有听闻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徒闻无功。说这个机会难得,这是讲到法门的殊胜。

我们看第三段,“请问圆根”。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这一段就正式地来请问圆通本根,说,唯愿佛陀能够依止大悲心,教授我成就无上菩提道果的方法:如何来选择圆通本根当作修学的方便,成就如来最后的开示。因为整个楞严王三昧,佛陀整个理论,该讲的都讲过了,只有修学的下手处还没有开示,所以这是整个修学三昧的一个最后的开示。

说完以后,“五体投地,退藏密机”。“退”就是退回本位,这个“藏”就是心中保持默然,“密机”就是心中默默地期待佛陀的开示。“冀佛冥授”,这个“冀”就是希望,希望佛陀能够在暗中用间接的方式来教授。这个“冥”,我们讲是昏暗的意思,或者说是间接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古德的注解是说,因为佛陀在回答这个圆通本根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宣说,而是请弟子们来宣说,佛陀一一地认可,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冥授。就是,佛陀不是直接地教授,而是透过弟子们的修学经验来传授,叫作冥授。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阿难尊者整个请示佛陀圆通本根的过程。

庚二、如来垂询圣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