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小说>首楞严三昧经真实功德 > 第十二讲(第2页)

第十二讲(第2页)

我们再看妄想是怎么样。看经文: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地方是正式说明,妄想生起的因缘是外境刺激的。比如说你阿难尊者现在听法,那么这一念心也是因为有音声才产生分别,产生觉观。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听法是谁?念佛是谁?是这一念心。这一念心严格来说是生灭心,因为你是攀缘佛的音声才有,你要攀缘法师的声音才有这个想法,这是对的。但是听法跟一般不同,听法刚开始是生灭心,但是你回光返照以后,你从法当中悟到一个“道”,这个就不是生灭心了。你心中有道的时候,你把佛陀说的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刚开始听到这句话会产生一个感觉、一个想法,这个是生灭心没有错,因为由外境刺激的。但是你静坐以后再去思惟,如理思惟,把这个文字里面的道理体验出来,心中有心得,这个就不是生灭心了,这是你自己的东西了。我们刚开始听法的时候是外境的刺激,这当然是生灭心。但是你要经过这个过程,是不是?你听完以后,静下来思惟这个道理,产生一个理解,产生一个道理,这个就不是生灭心。依止这个道理去做事情,它就不是了。所以你现在听法,也是用这个生灭心听法。你修禅定,你用禅定的力量(这个讲外道的禅定),用禅定把对外在的这种见闻觉知、对外境的分别功能完全消灭,只是攀缘内心的那个幽闲寂静,这个也是一种“法尘分别影事”,你也是攀缘外境嘛。这个外境是什么?你心中的法尘,你过去的影像,来加以分别,这个也是生灭心。

这个地方讲到生灭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五俱意识,这是唯识的名相。五俱意识是,第六意识必须夹带眼耳鼻舌身这个五根来攀缘现在的境界,比如说听法。第二个是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单独地去攀缘心中过去的影像,就是内守幽闲。我现在不攀缘外面,攀缘里面,这也是一个妄心。只要是要依托外境才能够生起的就是妄想,这是一个很清楚的判定方法,所谓“托尘似有”——依止六尘相似的显现。相似就是本来没有,但是它有它的一个相似的相状。

下面把妄想作一个总结:

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佛陀把妄想作一个总结说:我不是说一定要你执着这个“缘影之心”它不是心的其中一个作用。它也是一个作用,只是它不是你本来面目,它只是一时的作用。其实它也是一个心,是心的一个生灭的作用。在你的内心当中,你要微细地加以揣摩观照:假设你离开了外在的六尘的境界,你这一念明了的心还在,离开了六尘还有它的一个明了性,这个就是你的真心,它不随境生灭的。

像印光大师说的,全世界的人都不念佛,全世界的人都毁谤净土,全世界的人都没有往生,我照样念佛,我照样求生净土。可以看得出来,印光大师依止真心在修行,因为他的心跟外境没有关系,他是依内心的真如本性所动的愿望在修行。这个就是真心了,这种心是成佛的根本。

假设你现前这个明了的心,是离开了外在的六尘就不存在了,就没有自体了,那个就是前尘虚妄的想象,经过分别所产生的影像,叫缘影之心。这个心有什么过失呢?因为外在的六尘它是变化的,六尘变灭的时候,这一念心就形同龟毛兔角。你用这一念心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假设佛陀三十二相变坏了,你这一念心也像龟毛兔角消失了。那么谁去成就法身呢?谁去成就无生法忍呢?你这一念心既然随境而生灭,那么你这一念心就断灭了,随境而消失,随境而断灭。谁能够成就无生法忍呢?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跟大众“默然自失”。什么叫默然自失?他知道妄想不是真心,但是真心在哪里还不知道。就是说,我过去都是用妄想,您现在把我妄想破坏了,但是您还没有给我一个真实的东西,所以他有一个失落感,因为毕竟跟妄想太久了。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刚出家的禅师,他在参禅的时候就感到很寂寞,因为在世俗的时候很热闹。他就去请示他的师父,一个老和尚,就跟他师父顶礼说:师父啊,我在打坐的时候,心感到寂寞,怎么办?他师父就讲一个偈颂说:寂寞僧家事,喧哗世俗心。长遭儿女累,莫厌水云深。但乐西来意,尘劳久自沉。他说:寂寞是僧家事,出家人本来就是寂寞——但是他的寂寞跟世俗的寂寞还不太一样,我们待会再说明。出家的人心是安住在寂寞的。喧哗是世俗的心,你热热闹闹向外攀缘,这个是世俗的境界。这种世俗心有什么缺点呢?长遭儿女累,你要经常遭遇到生儿育女这种尘劳的牵累。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莫厌水云深。你一个修行人你不要厌恶水和云——深山里面有水啊,有白云啊。我们在深山寂静当中应该怎么办呢?但乐西来意,你的心要回光返照你的清净本性。尘劳久自沉,你的尘劳慢慢就消灭掉。这个“西来意”就是,我们要观照我们这一念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有我们的佛性作伴,怎么会寂寞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看到过去有一本书,讲到一个西藏的修学大师。有一个印度的王子,他很有钱,因为身体有病痛,就到喜马拉雅山去拜访这个修学西藏法门的大师。印度王子他当然是一个攀缘心,世俗人都是攀缘外境。他第一件事问这个大师说:大师啊,我看你很寂寞,一个人在这边住几十年。大师说:是啊,我现在很寂寞,是因为你来以后,我才寂寞的。你没有来之前我的心跟我的真如本性相处得很好,一点都不寂寞。你一来,我从本性出来,我就感到寂寞。

阿难尊者的怅然若失,就是他还没有找到真如本性,所以他感到寂寞。其实我们内心当中,你只要强迫自己去观照你的真如本性,观久了,向内安住,你会觉得你心中别有一番的天地。这个地方说明阿难尊者这种怅然若失的心情:因为他习惯性向外攀缘,现在把他攀缘心给破了,他感到一种寂寞,感到失望。这是可以理解的。

壬四、总斥从来误执

好,我们看第四段,总斥从来误执。

这地方作一个总结,来诃责阿难尊者过去的一种妄想执着。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世间上所有一切的凡夫外道,乃至于二乘的圣者(不过这个地方二乘的圣者,佛陀是把阿罗汉简别出来,阿罗汉不算哦),阿罗汉、辟支佛以外的这些有学的圣人,即便他能够成就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又叫作灭尽定。

我们知道世俗的禅定是四禅八定,四禅四空。那么第九次第定就是所谓的灭尽定,那是三果的圣人所入的灭尽定。灭尽定的特色是把心中的想跟受灭掉,想受灭无为。他认为第六意识为什么会躁动?因为我对外境有感受;有苦乐的感受以后,我对这个苦乐的感受会产生很多的想法,有思想。所以他就把这个想、受——灭。但他这个“想受灭无为”我们要说明一下,跟本经所说的不太一样。三果的圣人的想受灭无为,主要是依止禅定的力量,把想受压下去,就如石压草,让妄想不起。所以他的禅定能够入很深很深。本经当中是,妄想起来归它起来,你只要生起智慧的观照,你观察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就好了,就可以觅之了不可得。所以,我们是从妄想的自体来破除;而小乘的九次第定是从妄想的作用上来压制。

总而言之,不能够成就漏尽,不能断除烦恼成就无生的阿罗汉,都是因为依止妄想。不管你是随顺妄想,不管你是压抑妄想,总之你还是活在妄想,把妄想当作自己的真实本性。所以阿难尊者你只是一昧地多闻,增长知识,而不能成就出世的圣道。这个地方关键点就是,佛陀一再强调,不能只是多闻。也就是说,回光返照很重要。你只要能够回光返照,你的妄想就能够慢慢地淡薄。这是把妄想作一个总结。

庚二、别就见精显性分二:辛一、领旨哀请。辛二、正垂开示。

好,我们看下一段。庚二、别就见精显性。

到此为止都是在破妄。我们把科判疏通一下,看第二十二页。

二十二页有一个“己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我们再翻到第九页,第九页有一个“丁三、如来答示”。前面阿难尊者启请大乘止观,佛陀正式回答,有两段:第一个,就事以显理;第二个,明性本具相。这两段当中,我们先看“就事以显理”,就着五蕴身心来开显我们心中的真理。这当中有两段:一、逐破妄执密显真心。这个地方是破妄,破妄的文。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这个是显真。“显示妙理兼破余妄”,是佛陀回答当中的其中一段。前面是破妄、七处破妄,这个地方是显真。

好,那我们再看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二页当中的显真——“显示妙理兼破余妄”,这个显真当中,开显真心是有三段的:第一个、先拢总地说明万法唯心;第二个、别就见精显性,这一段是整个显真的正宗分,就是十番显见开始,开显外在的真。然后再“遍历阴处界”,来告诉大家:其实真性不只是你内心,外在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每一个法都是真。所以它这个真性的显现,先明内心的真性,再明外在的真性。佛陀是这样子。好,那么明内在的真性,就是“别就见精显性”。

我们看,回到《讲义》的第二十七页,这个地方就开始要显真了。佛陀是怎么显真呢?“别”,就是特别。在整个见闻嗅尝觉知六根当中,其实都有真性的功能,这个地方是单单特别就着“见”,一种见的功能,来开显真性。

这个地方分两段:一、领旨哀请;二、正垂开示。

辛一、领旨哀请

【第十二讲图二】

我们先看第一段,领旨哀请。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这一段我们下一堂课再说,“领旨哀请”。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整个破妄的文都结束了,破除我们妄想。

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因为我们的习气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所以在整个返妄归真的过程当中,是要有一个漫长的修学历练的道路。我们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先认清路头,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我现在还没办法马上到台北,但是我要知道怎么去台北,要知道一个方向。一个人没有认清路头之前,你没有资格谈修行,你也没有资格闭关。所以有人说你《楞严经》没有看,你根本没有资格闭关。你闭什么关呢?你不要以为整天在那边拜佛、整天持咒就叫修行。你没有掌握整个染净的根本,没有掌握菩提的根本,你用虚妄心来修行,结果是虚妄的,到最后很容易着魔的。

所以这个《楞严经》,你花时间真正把《楞严经》全部听完,你大概不太需要什么善知识了,你就知道怎么用功了。当然有时候需要善知识提醒我们。因为整个成佛之道你非常清楚。古人讲开悟的《楞严》,一点不假。你知道你内心当中问题出在哪里,哪一个地方是你应该消灭的,慢慢减少;哪一个地方是你应该追求的。你先把这个观念建立起来,其他的慢慢来。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