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小说>净界法师楞严经讲解3 > 第三讲(第1页)

第三讲(第1页)

戊二、显位叹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页,戊二、显位叹德。

蕅益大师把念佛法门由浅入深分成了两个次第:第一个叫作事持。事持就是一种事相上的修学,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念佛的时候,这一念明了的心去接触佛号,我们是把重点放在佛号上面,思惟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这个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来忆念佛陀的圣号。当然这样念久了以后就产生了障碍——我们内心当中有妄想,这个妄想的活动就障碍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佛号,就是我们的心跟佛号之间产生了妄想障。这个妄想障,就使令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功德很难圆满,因为我们总是觉得很难完全感应道交。第二个,我们觉得在念佛的时候很难相续。所以我们刚开始念佛的人,基本上都遇到两个问题,一是佛号很难念好;二是佛号很难念得持久。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祖师的大智慧开始提醒我们:“念佛是谁?”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佛号上;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念佛是谁”。原来不是我们嘴巴念佛,是那个明了的心在念佛。我们明了的心有了障碍,就使令所有的功德产生了障碍。所以蕅益大师这个时候告诉我们:提起内心的观照,从事持而入理持。我们开始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观照这个妄想。妄想是什么?妄想是缘起性空的,它是假借因缘而生,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这个时候就慢慢地把妄想的势力给息灭了,就能够感觉到我们的心跟所念的这句佛号更加的紧密,可以更加的持久坚固,这就是古德所说的禅净双修——以禅观的智慧来破除心中的妄想;以念佛法门来创造功德庄严。

我们修学楞严王三昧的道理亦复如是,其实我们就是用楞严王三昧来破除心中的妄想。我们可以这样讲,整部《楞严经》从头到尾就是要你修楞严王三昧,而楞严王三昧就是在破除我们的攀缘心的。一言以蔽之,就是破除妄想,让你在修念佛的时候,能够功德更加的圆满坚固;让你在布施、持戒的时候,更加的究竟圆满。就是我们在修法门之前,先把内心作一个调整——端正其心。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讲到显位叹德。

这个地方是讲到通序,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是标闻说时处;第二个,引大众同闻。引大众同闻当中有三小科,第一科是声闻众。声闻众当中的第二科,是显位叹德——显示这些声闻众的阶位、赞叹他的功德。

显位这一部分,“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已经说过了,我们看叹德。先看经文。请合掌。

佛子住持,善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这段经文,古德是分成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赞叹这些阿罗汉自利的功德;第二段是赞叹利他的功德。从“佛子住持,善诸有”是第一段;“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以下是第二段。

我们先看第一段赞叹自利的功德。

“佛子”是指他的功德是怎么产生的。“佛子”简单地讲就是佛法之子,他的功德是从“佛”跟“法”引生出来的。比如《法华经》上说:什么是佛子呢?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也就是说,这个人他本身是没有功德的,但是他听闻佛陀的说法,把这个法加以如理思惟消化以后,就产生内心的一种戒定慧的功德。这个功德是怎么来的呢?是从佛跟法的熏习而产生的,所以等于是从佛法所生之子,叫佛子。这一段是说明功德的由来。

第二段是说明他功德的相貌。

他的功德是什么相貌呢?就是“住持”这两个字。住持,就是摄受的意思。他这一念心能够把心中清净的戒、定、慧摄持不失。因为摄持戒定慧的关系,就能够善巧地越三界二十五有的果报。这一段,蕅益大师的注解把“住持”这两个字作了很详细的挥。我们简单地加以说明。

基本上,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两种情况,对我们生命产生两种效果:第一个,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外境会给我们一种感受,可能是快乐的感受,也可能是痛苦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刺激我们产生一个想法,这就是妄想。由感受引生的想法就是妄想。由于内心没有戒定慧,我们就心随妄转,就跟着妄想去做了——我要去做什么、我要去做什么……一般人经常都是跟着感觉、跟着妄想而走,他内心当中生死的业力就很强大。你怎么知道这个人生死业力很强?因为这个人经常跟着感觉走。他内心当中那个无明缘行——生老病死、十二因缘的力量太强了,所以这个人来生要了生死很困难,要往生极乐世界也非常困难,他没办法突破的。

第二种是说,他本身也有妄想,但是他把佛陀的戒定慧经常地摄持在心中,所以当他接受刺激、产生感受妄想的时候,他那个戒定慧现前,开始观察这个妄想是缘生缘灭的、是毕竟空的,这时他就能够不随妄转,慢慢地趋向于还灭门。这个人的生死业力慢慢地淡薄、慢慢地淡薄。所以我们一个人,你要觉得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外境会给你很多很多的感觉,而你对这个感觉,慢慢地你不再理它的时候,就表示你的生死业力慢慢慢慢地轻薄,那个系缚你的十二因缘的力量,已经没办法把你带动起来。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心念、从你起心动念的状态,就可以判定你这个人的生命未来是往哪里走,大概就会知道了。这一段后面佛陀会说明怎么样从你的念头来判断你的来生。当然这个地方是一个大致的判断:你是心随妄转,你就是随顺于流转门;你能够不随妄转,就随顺于还灭门。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判定方法。这些阿罗汉的特色,就是他能够住持戒定慧,所以能够善诸有。这是赞叹他自利的功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以下我们解释他的利他的功德。利他当中有两段:第一段先讲他今生的功德,第二段讲他来生的功德。先看今生的功德: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这里有三小段。第一小段,“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他能够在自己本住的国土当中,显现这种美好的身口二业的威仪。这一段是赞叹他持戒的功德。威仪,就是有威可畏、有仪可表。他的内心有威严,表现出来一种美好的表率叫“内威外仪”,让人家产生恭敬仰慕之心。这是指的他因为持戒的关系,产生美好的身口二业。

第二小段,“从佛转轮,妙堪遗嘱”。这是赞叹他定慧的功德。这些阿罗汉,他能够随从佛陀来转四谛法轮,开显无常无我的智慧,能够善巧地遵从遗命,来继承佛陀的家业。也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不是佛陀一个人说法,这些千二百五十人大众,都帮助佛陀来告诉这些颠倒众生,生命是无常无我的,依这样的观照来消灭自己的攀缘心。这是阿罗汉的定慧的功德。

第三小段,“严净毗尼,弘范三界”。这一段是把前面的持戒跟定慧的功德作一个总结。他能够严守清净的戒定慧,所以能够做整个三界的模范、三界的表率。不但是人间,包括天人看到阿罗汉,都生起恭敬景仰之心,因为他们能够宣扬佛法的真理,让众生能够觉悟,所以天人也非常地赞叹。这个地方是讲阿罗汉今生当中表现出的身口意的功德。

第二段讲到阿罗汉未来有什么功德: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这些阿罗汉不是佛陀,不是今生有这种功德。他未来生,在空间上他们能够应无量之身而说无量之法,来度脱众生。这个地方“应身”指的是他的神通,他能够“应以何身得度就现何身”。当然现身的目的主要是说法,还是善巧方便的说法。应无量之身而说无量之法,使令众生能够善根成熟,而能够解脱生死。这是讲到他空间的无障碍。第二小段讲到他时间的无障碍:“拔济未来,越诸尘累。”他不但是佛在世的时候能够度化众生,在未来世当中,他们都能够生生世世地、不断地来帮助未来的众生。这是他内心当中本来的功德,我们讲他的本地风光。

所以我们看一个菩萨,要看他的迹门跟本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我们从他的显现事迹来看:哦,他是寻声救苦的一个菩萨。但事实上他的本门呢?他早就成佛了,他早就是佛陀。所以你说他到底是一个菩萨,还是一个佛陀?那你得看从什么角度来看。从他今生的示现,他是扮演一个菩萨的角色。世间上不能有两尊佛出现,不可以。谁扮演佛陀,其他的只能够当助伴,不能够同时有两尊佛出来。那么从他的本地风光,他早就是佛陀了。所以我们讲: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比如说今天,大家都成佛了,但是只有一个人能够示现成佛而已。他做佛的时候,其他的人就扮演他的弟子。你扮演舍利弗,他扮演目犍连尊者,来护持这个佛陀,来宣扬教法。如果都没有阿罗汉,大家都是佛,那么佛法没办法弘传。没有人示现犯戒,没有人来请教佛法,佛陀也不能唱独角戏。所以你从这一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说阿罗汉怎么能够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呢?他怎么能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呢?我们从教理上的学习得知,阿罗汉死了以后,是入涅盘的。他怎么就没有入涅盘呢?事实上,这些阿罗汉是外现声闻相,内秘菩萨行。这些都是法身菩萨示现,否则他们不可能应身无量、拔济未来,不可能!所以我们从这段经文,就能够读出它的消息:这些阿罗汉的本地风光,都是法身菩萨。这一段是赞叹这些阿罗汉——千二百五十阿罗汉的功德。

好,我们看下一段。

戊三、列上名

在一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当中,本经列出长老的、座的名称,共有六个。看经文: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揵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

这个地方提出了六个阿罗汉的代表。阿罗汉,简单地讲是无生,也就是说,身为阿罗汉,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无生的意思就是说,他这一期生命,是他在三界当中最后一次受生,他今生结束以后就不再来了。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是这些阿罗汉本身也有他的差别相。我们解释一下。

比如说大智舍利弗。舍利弗尊者的特色是智慧第一。你看《阿含经》上说:“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为第一。”他能够决断种种的疑惑。在经典上说,舍利弗尊者曾经有一段故事,叫作寄辩于母口。舍利弗尊者的母亲经常跟她弟弟辩论,她弟弟智慧很高,每一次辩论都输给她弟弟。后来舍利弗尊者的母亲怀了舍利弗以后再跟她弟弟辩论,她弟弟就辩不过她了,因为他的母亲得到舍利弗内心智慧的加持。也就是说,舍利弗尊者还没有出世之前,他的智慧力量就已经表现出来,叫寄辩于母口。她弟弟非常害怕,说我这个外甥还没有出生,智慧就这么高了,出生了还得了!就赶快离开家,到南印度去修四吠陀。这是讲到舍利弗的特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在《阿含经》上说:“我佛法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连为第一。”目犍连尊者的特色,就是他神通变化特别的精妙,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是一般阿罗汉做不到的。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在佛陀僧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大概来说,佛陀是领导,舍利弗跟目犍连相当于两个当家师。通常那些外道喜欢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佛陀会派舍利弗尊者去;有些外道是喜欢感应神通的,佛陀派目犍连尊者来处理这些问题。所以僧团的事务中,如果一般外道来问难,大概都是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去处理,或者用智慧、或者用神通来破除障碍。

摩诃拘絺罗。摩诃拘絺罗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也就是跟他妈妈辩论的那个,他妈妈的弟弟。他先到南印度学四吠陀,后来也跟佛陀出家了。在整个佛弟子当中,他是成就辩才,善能问答。你要是有什么问题问他,他可以用十个答案、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你,回答问题特别的巧妙。当然这是广学多闻才有办法做到的。这些大阿罗汉也是有各式各样的特色。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是他父亲的姓,他父亲叫作富楼那,翻成中文叫作满愿,满足的满,愿望的愿,满愿。弥多罗尼是他母亲的姓,叫作慈女,慈悲之女。所以他等于是继承了父亲跟母亲的姓,就是满慈子,满慈之子。他在佛陀弟子当中说法第一,他能够善巧说法,而分别种种的义理。

须菩提。须菩提是解空第一。须菩提的空观,我们从《金刚经》来看,当然阿罗汉是修我空观,但是须菩提的我空当中有法空的智慧。怎么知道呢?在《金刚经》当中,讲到须菩提的空观有一个特色,叫作无诤三昧。这个三昧非常重要,他能够无诤。无诤的意思,简单地讲,他是没有一种对立的思考,我相人相这种对立,他没有。一般的阿罗汉,他的法执很重。他没有我,但是他法执很重。所以,杂染的环境,阿罗汉不是很喜欢,因为他没有办法跟杂染法共存。他的个体生命在整个整体生命的运转当中,既然产生了对立,他就产生排斥。但是须菩提能够做到无诤三昧,他没有对立。

我过去曾经在一个北部的道场讲课,有一个外道,他穿着黄色的外道的衣服跑进来,就在前面那个地方比手划脚。差不多有十五分钟之久,不晓得嘴巴念什么咒,就在我前面,站在那个地方比手划脚。我完全不管他,我讲我的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