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小说>净界法师讲楞严经63 > 第五十九讲(第1页)

第五十九讲(第1页)

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分二:午一、明返妄圆拔;午二、明归真互用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页。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

当我们在修楞严王三昧的时候,要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内心的安住,第二个是内心的降伏。安住跟降伏,其实是牵涉到整个理跟事的相互作用。我想,我们刚开始修学,一定是先把内心安住下来。那么当我们安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能安住在一个有为的事相。我们不能够说为了三宝的功德而修学,也不能因为众生的苦而修学,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为诸法都是生灭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你作不了主的。所以,我们依止事相而住,就会躁动不安。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要找到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现前一念心性,然后安住下来。这个安住其实就是确定你修学的目标。

你看,我们一个人安住以后,他的修学是怎么样?印光大师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有的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动,最后的功德还是在开显一念心性,所以我们讲“法法消归自性”。一个人会讲这句话,表示他已经安住下来。他走得快慢是一回事,起码他已经是如实安住了,他找到家了。比如我们今天去台北,整个方向的定位已经清楚了:我要怎么走,我的目标在哪里,很清楚。过程会有些曲折,没关系。所以,刚开始修学,一定是确定你的目标在哪里。古人讲,你安住了没有?

这个地方当然是以离一切相的理体来安住的。

安住以后,接下来就是事相的对治了。因为理体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越时空的,而你修行一定要有一个所观境:你在哪里修学,你的烦恼在哪里活动。我们烦恼,要断惑证真,但烦恼在哪里?所以,当我们安住以后,就开始要找事相上的对治。

我们的身心世界有六根、六尘、六识,在本经当中,最好的一个对治烦恼的处所,就是六根,六根门头。为什么呢?因为它向外可以攀缘六尘,向内可以牵动六识,它刚好居在中间。所以,整个《楞严经》,它的所观境其实就是在六根当中。特别我们到了二十五圆通,我们会强调这当中有两个圆通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是耳根圆通,另外一个是念佛圆通,念佛圆通是强调意根的。一个是从耳根的反闻闻自性而趋向真如本性;一个是从忆佛念佛,思惟诸佛的功德而产生强烈的皈依,而产生感应道交。蕅益大师说,这两个都非常重要。一个是从耳根入手,一个是从意根入手。所以对治烦恼,基本上用功的处所,就是在六根当中生起观照。

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第一个,先把自己修学的目标确定,然后再六根当中念念起观照。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使令自己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能够成就诸菩萨万行的功德圆满。这是本经主要的修学概念。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六根的对治,应该怎么对治的问题。巳二是讲“返妄归真六根互用”,前面是讲“迷真起妄六用偏局”。返妄归真,就是从众生的妄想当中回归到真实的心性,这个时候六根的功能就能够互相地通用。所以,返妄归真是讲因地的修学,六根互用是果地的功德。这当中分两段:第一个,明返妄圆拔;第二个,明归真互用。

午一、明返妄圆拔

先我们看返妄圆拔。返妄就是在众生的妄想因缘当中而回光返照,圆拔就是圆满地拔除六根当中五阴的障碍。这当中有三段。

【图一】

我们看第一段的经文。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本明曜。耀性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当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后,我们开始对治,就开始经常地观照六根。那怎么对治呢?这个地方讲:“汝但不循动静。”蕅益大师说整个《楞严经》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这两个字,就是不随顺。当然,这个地方是依止止观力量的现前而产生不随顺。比方说,耳根不随顺于动静二相而转,身根不随顺于合离二相而转,乃至于眼根不随顺于明暗二相而转。就是说,我们六根去接触六尘的时候,我们生起一种返妄归真、正念真如的观照,这个时候就不再随顺外在的诸有为的生灭变化之相而转,那么六根慢慢地就脱离六尘的系缚。

我们看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出现。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刚开始我们在六根当中,你不可能经常注意六根的。我们讲过,你可能注意耳根或者注意意根,你刚开始先一门深入,先把一个门看好,不要让贼活动。或者我们依止耳根,或者念佛人依止意根,把这一根当中五重的障碍,这个五阴的障碍,把它“脱黏内伏”。脱黏就是脱除外相之黏,内伏是内伏心中之妄想。因为六根当中每一根都有五阴,这个五阴是五重,最外一层,最粗的,就是色阴。脱黏是先脱除外在这个色阴。这个色阴包括前面的动静、合离、明暗等诸有为相。你六根当中绝对不要让这六种相把你给黏住了,黏住以后你就完蛋了,你就很难离开生死。这个“黏”,就好像强力胶把你六根黏住。我们的六根很难脱离六尘,也是这样,因为六尘就把你给黏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那我们怎么把这个黏住解开呢?就是前面说的“不随妄转”。先脱除外相之黏,然后再慢慢地从六根当中去破除心中的受想行识这四种妄想,最后“伏归元真,本明耀”,使令内心能够回归到这个离诸对待的一真法界,而本具的光明就能够全部显现。最后的结果是“耀性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一旦我们的本具光明显现出来,其余五根的种种障碍,也都能够相应地拔除而圆满地解脱,就是我们说的“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提出了两个重点。

他说,这个地方其实道尽了整个楞严王三昧修学的因果。从因地来说(蕅益大师说),“不循”二字是下手功夫。因为那个六根一向外,你一定被六尘黏住,你就完了。所以你这个修行人要经常保持警觉。

我们不是说不要去接触六尘,其实你也做不到。你说,我眼睛一辈子都不看东西,你也做不到;耳朵不听声音,也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声音现前的时候,你观照力要现前,“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从这个“相妄性真”当中,我们放弃了生灭的相状,依止真实的理性。所以这个时候回光返照真实的理性,而放弃了虚妄的相状。我们讲舍识用根,就是不要去攀缘六尘,从六根当中回光返照。所以“不循”这两个字是下手功夫。

其次,蕅益大师提出,这个“应拔圆脱”,最后这四个字,“圆”这个字是很重要。楞严王三昧是一个圆教的法门,它是顿的。顿的法门就是说,只要在一个法门当中得到成就,其他的法门相应的功德全部现前,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

《楞严经》修学的基本思想是掌握先机。你看我们一般在修四念处,大概六根跟六尘接触了以后,已经打成一片了,纠缠不清了,烦恼开始活动了才开始对治的: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我们一般人很少能够掌握六根跟六尘接触的那一刹那就开始起观,很少这样子,没有那么快的。所以《楞严经》的关键就是,你要觉悟得快。为什么《楞严经》在临命终的时候,它断烦恼、远离障碍特别快?因为它往往在六根活动的时候就开始注意了。所以,这个地方的“不循”,就是你要能够训练,自己的警觉性要高,最后的结果就能够从一根当中而成就整个六根的解脱,叫作“圆”。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楞严经》修学的因果标出来。

午二、明归真互用未一、证互用之相;未二、示互用所以

就是当我们的心归于真实的心性以后,六根有什么样的功德呢?就能够相互地通用。这个地方有两段:未一,证互用之相;第二个,示互用所以。

未一、证互用之相

先证明六根互用的相状,先我们看第一段,“六根互用”。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六根的启动,一般没有修行的人是被动的,就是有六尘,六根才作用。所以,平常我们一般人就是,没事的时候六根就打自己的妄想。但修行人不是,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够由六尘启动,而是由自己的智慧观照启动,由观照力来启动六根。一个真正六根当中生起智慧的人,他的知见是怎么生起的呢?“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他慢慢地脱离六尘以后,他已经不再依靠外在的动静、合离乃至于明暗等种种的相状来启动他内心的了别作用。也就是说,他是“明不循根”。这个“明”,就是它整个六根的作用是依止心中的智慧,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拜佛就去拜佛。你不要管你心中是怎么想,也不要管外在的环境怎么样,这个时候是完全用智慧来主导六根的作用。这个时候已经“不循根”,已经不再随顺于外在的尘境而动。外在的尘境是怎么样,已经不再影响这个修行人六根的作用,所以“明不循根”,而只是“寄根明”。他还是要假借六根来显他心中的智慧。所以说,如此一来,六根就能够相互作用。就是他的六根已经不再被六尘牵动,而是由他的智慧的光明来主导他的生命。这个地方把六根互用的相状先讲出一个道理。

这以下引出六个现实的例子来作证明。我们看下一段,“举例证成”。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憍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六根互用的相状,佛陀举出了六位为证。这当中有三位是圣人,有三位是凡夫。佛陀说,阿难!比方说你看看,在这个楞严法会当中,阿那律尊者无目而见,他不需要眼根也能够见到种种诸物。阿那律尊者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佛陀一说法他就好乐睡眠,就打瞌睡。佛陀种种诃斥以后,他生起增上惭愧,七日七夜相续用功,结果眼睛失明。失明以后,佛陀叫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成功以后成就半头天眼。他的头前半段是可以看到,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后半头就看不到,叫半头天眼。所以他也不需要用眼根来看,他眼睛没有作用,但是他用头部,他往左边看,往右边看,他还是看得到,他用身根来照见诸法。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其实六根它内在的心性是相通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跋难陀龙王它本身出生的时候,因为过去的业力,它耳朵就已经失聪,它是用头上的角来听声音。这个是凡夫,前面那个是圣人。“殑伽神女”,殑伽就是恒河。恒河神女在闻香味的时候也不是用鼻根,而是用眼根来闻香。这个也是凡夫。“憍梵钵提,异舌知味。”憍梵钵提翻成牛呞。牛呞尊者在尝味道的时候,他是不用舌根就能够知味的,这个都是由修学三昧所成就的功德。“舜若多神,无身觉触。”舜若多就是虚空。虚空之神他本身没有身体,但是他也能够感觉到身上苦乐的触法。那么他是怎么感受到的呢?他因为过去的业力,没有身体的感觉,他觉得很痛苦。佛陀慈悲,以光明来照射他(这个“映”就是照射),使令他的色身暂时地显现。他那个显现是佛陀的光明所照射,所以他的身体的本质就像风一般“若有若无”,它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他那个“若有若无”,还是让他可以感觉到那种苦乐的感受,这是佛的光明所加被。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这个寂灭声闻指的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入了灭尽定以后,整个前五识的受消灭了,第六意识的想也消灭了,第七意识的行阴,就是这个思心所染污的这一部分也消灭了,所以他的受、想、行,行是灭一部分,受、想是全部灭掉。那么身为一个灭尽定的三果以上的圣人,比方说迦叶尊者,他内心当中已经长远灭掉了意根,第六意识的想跟第七意识的行。这个行阴也是,染污的行灭掉了,清净的行是保存下来。也就是说,他第六意识的想心所已经消灭了,但是他还是能够圆满了知一切法的差别。他想象事情根本不用第六意识的想,他也可以想象很多很多的事情。佛陀举这六个例子,也就是证明六根的互用。这当中,凡夫是由业力所招感,圣人是修学圣道所成就。

这个“六根互用”,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前面经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像太虚空。太虚空是相通的,你现在在太虚空当中放了六个容器,这个容器是暂时的吧?你把六个容器拿起来,它又恢复成太虚空。也就是说,其实六根是因缘所生法,我们不是一开始就需要六根,那是因为没办法。一念不觉以后向外攀缘,结果眼根去黏色尘,黏久了以后你就离不开色尘,你一天到晚跟色尘在一起;耳根就跟声尘一天到晚黏在一起,黏久了以后,你就跟声尘在一起。那么现在你怎么样呢?“脱黏内伏”,把它拔掉,你眼根不要老是跟色尘在一起,就是把它观照,把它拔掉。拔掉以后,你“把心带回家”,这个时候你六根就可以相互作用。就是把这个容器拿掉以后,回复到太虚空,这个时候就相通了。

未二、示互用所以分三:申一、示妄体本真;申二、指现量为证;申三、示以修显性

那么六根之所以互用,它的道理,它的理由在哪里呢?这个“所以”就是理由。这当中有三段。

申一、示妄体本真

先讲出这个道理,就是虚妄的本体当下就是真实。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盘,只就是一念的迷而全真成妄。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佛陀说,当我们六根的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重的障碍被圆满拔除,被这个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慢慢地拔掉以后,这个时候“内莹光”,内在的自性光明(这个“莹”就是照耀),产生一种光明的照耀。这个光明自性照耀一照出来的时候,不得了!产生什么变化呢?我们生命当中的浮尘(这个浮尘指的是正报的五阴身心),还有器世间(指的外在的山河大地,依报的环境),这整个我们有漏的依正二报,这种生灭变化之相,就好像是热汤消除冰一样,整个融化而转成一个“无上知觉”。

其实,本经的修学是破根尘,“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当然它先破尘,先破外在的尘,再破六根里面的受、想、行、识。那么大家会问,我平常看东西是靠眼根,听声音是靠耳根,把外尘破坏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我把眼根也破坏了,把六根也破坏了,那这个怎么办呢?

其实它不是破坏,它是一个转化,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一句话的关键词眼在这个“化”,“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就是说,你本来是一块冰块,冰块就是障碍重重,很死板,你现在把冰块化成水,它的本质没有变,还是湿性。你说我眼睛看东西,那么佛陀的眼睛干什么呢?佛陀的眼睛还是看东西。只是他眼睛看东西,他有无量的波罗蜜;我们眼睛看东西,产生很多的障碍。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回光返照。所以你修成就以后,你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你还就是用你这个六根,只是这个六根是从冰块转成一个柔软的水,作用不同,本质没有改变。它是一个转变。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哦,原来成就圣道,六根还是六根,但是它是一个跟无上知觉相应的六根,不是跟烦恼相应的六根。这个地方讲到“妄体本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