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小说>净界法师讲楞严经63 > 第六十四讲(第2页)

第六十四讲(第2页)

当我们在观照六根的时候,如果你偏在“有”的这一边(凡夫着有嘛),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心随境转,那么你一辈子都不可能把烦恼解开。我们心随境转,顶多能够修福报,这跟修行没有关系的。只要你的心是向外攀缘,不管你修再大的福报,跟解脱一点都没有关系,这个叫作积集善业。

往左边解开是不可以的,所以着相是不可以的。那偏空可不可以呢?我遇到六根,我现在就把自己当作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听不到,也不可以。所以你看,我们以后会讲到耳根圆通,“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你要听得清清楚楚的,他在跟你讲话甚至于他在毁谤你,你听得清清楚楚的,“了然”;但是“不生”,你心不迷、不取、不动。但是观照力要现前,不是要你去逃避问题,不是这个意思。你问题现前的时候,正是你烦恼活动的时候,其实正是你对治的时候。没有人刺激你,你的烦恼是躲在山洞,那叫“缘缺不生”。那不是没有烦恼,那是烦恼根本没有刺激它,那是在种子位,你怎么对治呢?

所以佛陀往左边来拉扯,往右边来拉扯,表示说偏空偏有都是不对的。我们要能够一方面面对境缘,一方面又生起观照,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好,佛陀正式讲中道了。佛告阿难,我现在用手往左边、往右边来各自牵动拉扯,都不能解开这个结扣,那么佛陀就明知故问说,阿难,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方法来解开这个结扣呢?阿难尊者白佛言,世尊!您应该在结扣的中心点解,这样结扣就能够解开。这个“中心点”表示什么呢?表示六识。根尘相应,这个“中心”就是六识。你应该在我们意识分别活动的时候转识成智,在这个地方解结扣。

看总结。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这个时候佛陀就回答说:如是!如是!要解除结扣,应该在这个结扣的空心的地方解开。这个大乘的中道妙观,就是基本上不偏空、不着有,能够正念真如,一方面“离一切相”,一方面“即一切法”。

这个地方我们把大乘的基本观念讲一下。我们大乘佛法修学很少讲“断烦恼”这句话,我们习惯讲“转识成智”。因为烦恼本身就是真如嘛,你把烦恼断了,那么你整个菩提的本性也被你消灭了;你放纵烦恼,那当然更可怕,生死流转!所以我们面对烦恼的态度是怎么样呢?就是转识成智。

我希望大家把这个“转”字跟这个“断”字要弄清楚。就好像说,我们讲现在山洪暴,这个水很厉害。我讲实在的,你用挡的挡不住,那个烦恼,你压的话,你压不住它的。你要疏导,把这个水疏导到去灌溉良田,把这个水疏导到水力电。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当于结心”,就是你应该在六根攀缘六尘生起六识的时候,产生不迷、不取、不动的观照,这才是可以解开的。完全舍弃六根,完全放纵六根,都是不中道的,是讲这个道理。

寅二、指法兴劝

“指法”,就是指出这个中道妙观的观法,就是在结心当中生起妙观。那么“妙观”是什么呢?佛陀把这个观照的智慧正确地指导出来。“兴劝”,劝勉大家能够好好地修习大乘妙观。

【图三】

这个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佛法甚深”。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佛陀到这个时候招呼阿难尊者说,我所宣说的大乘了义的教法,所谓的“诸法因缘生”,跟世间所谓的和合因缘生是不同的,跟所谓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道理是不一样的。佛陀讲诸法因缘生是有深义的。你看《法华经》上说:“佛法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佛陀讲诸法因缘生,是约着“一念心性圆具万法”的角度来开显诸法因缘生,跟小乘的业感缘起(因为有业力而招感果报,没有会归一念心性的因缘生)的道理是不同。这个地方先作拣别,拣别世间的因缘跟二乘的因缘是不同于大乘的因缘观的。

这以下正式说明大乘的因缘观。看第二段,“因缘之相”。

如来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来在说明这个世间上六凡的这些生死的杂染法,还有四圣法界的涅盘的清净法——这整个十法界因果的时候,从大乘了义的角度,是有两个角度:第一个,知其本因;第二个,随所缘出。

整个十法界的因果有它生起的本因,这个“本因”就是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一念心性,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解释,就是所谓的“理具三千”。我们一念的心性本来就具足十法界染净诸法的因种;虽然具足十法界的因种,它却是清净本然、离一切相的,这是一种随缘不变的理性。

但是,一念心性它受熏,所以它有所谓的“随所缘出”,它有它不变随缘的作用。我们用杀盗淫妄的罪业来熏习一念心性,它就随缘显现三恶道的果报;我们用五戒十善的业力来熏习它,它出现人天的乐果;我们用四谛十二因缘的法来熏习它,它出现二乘的偏空涅盘;乃至我们用六度万行的法来熏习,就产生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

也就是说,理具事造,各具三千,所谓的真如受熏的观念,从体性来说是清净本然,从因缘上来说是循业现,循业现十法界的染净因果。但是十法界的染净因果其实都是无自性,都是毕竟空的,都是依止一念心性生起,所以生命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从这样的一个“理具事造两重三千”的观念,我们就可以知道很多事情。从远处的因缘来说,如是乃至在恒河沙的世界之外下了多少滴的雨,佛陀都能够知道它的数目。这是从远处的因缘。从近处的现前因缘来看,松树为什么是如此的端直,荆棘为什么如此的弯曲,鹄鸟的羽毛为什么是白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佛陀都能够清清楚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为佛陀掌握了整个生命的本因,又掌握整个生命的缘起,从理具跟事造——一念心性的清净本然跟循业现,这个世间的互动,而通达了一切法,这个才是大乘的因缘观。

最后佛陀要我们“劝修有益”。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所以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随汝心中选择你所欢喜、契机的六根的法门,只要六根的结扣从你回光返照当中一一地解除,则“尘相自灭”。这个“尘相”指的是动、静、根三结,粗的烦恼。“诸妄销亡”,这个诸妄是指的觉、空、灭,较微细的烦恼。妄既然破除了,当然真性自然显现,所以“不真何待”?

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说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其实你断烦恼是要有方法,否则你一辈子断不了烦恼。我们讲一个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

过去古人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老和尚带了两个徒弟在山上修行。这个老和尚生病,很严重,大师兄跟小师弟两个人经常要照顾老和尚,弄得自己都没有时间去修行。后来大师兄跟小师弟就商量说,我们这样下去,两个人这辈子都完了,我们两个要有一个人出去用功;用功回来以后,再把他所参学的法门告诉另外一个人。一定要这样做,才有办法成功。这怎么办呢?两个人就抓阄,看哪一个人适合出去,哪一个人适合在里面照顾老和尚。抓阄的结果,大师兄抓到阄,他适合出去。这个小师弟也很随喜赞叹:你好好地学习,师父交给我,你回来再告诉我怎么修行。那么这个大师兄就出去了,就跟着善知识参学了。

大师兄果然学成归来,就把他自己这几年所学的法门一一地告诉这个小师弟。小师弟听了非常欢喜。大师兄说,那你这几年都在干什么呢?他说,我就是照顾老和尚,然后就诵〈普门品〉,就这样子。这个时候大师兄说,那你可不可以诵〈普门品〉给我听听看?这个小师弟双腿一盘、眼睛一闭,诵〈普门品〉的时候,身心放大光明。这个大师兄看了就叹为观止。

这个公案到底是在讲什么道理?本经当中一再强调一个观念: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其实,所有的修行都可以把心带回家,但是你要深入。从修行的角度,我们不太同意说,你今天念阿弥陀佛,也念地藏王菩萨,也念观世音菩萨,也持大悲咒,也持往生咒……我们不太赞成这样做,这个叫作结缘式的修行。你一定要怎么样?深入!刚开始你不能够广泛,从断烦恼的角度,你是要深入的。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你要“知其本因”。我们一定要在整个六根当中找到它的最初的一个根源,一定要把心带回家,才可以把这个结扣解开来。

丑三、喻解当次第

这个地方就正式说明,我们在六根当中对治烦恼,它的一个前后次第。

【图四】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我现在问你,这个劫波罗巾,在六个结扣形成的过程当中,它是不是可以同时解开呢?解萦这个“萦”就是结,这个结是不是同时解开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因为这个结刚开始在形成的过程当中就是次第而绾生的,现在你要解开它,当然也要有它的次第而解开。虽然六结同依一个体性而生,但是它所形成结扣的时间却是有前后的差别,所以六结当然不能够同时解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的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了识,再产生了行,再产生了想,再产生了感受,再产生了色法。所以,它产生的时候是由内而外。但是你对治烦恼的时候刚好是相反,由外而内,先破色阴,再破受、想、行、识,这个次第是不能错乱的。

我们看佛陀最后一段的“结示劝修”。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这一段等于作一个总结了。佛陀说,六根解除的道理亦复如是,它一定有它的一个前后次第。什么次第呢?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此根就是你所选择的圆通本根。假设我们依止耳根来当圆通本根,你在观察耳根的时候,第一个解开的是什么呢?初解就是解开色阴跟受阴,就是先解开动、静、根三结。观察耳根当中你在攀缘这个音声的时候,你观察这个音声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是相妄性真的,然后回光返照。那么这个时候先成就我空,“人空”就是我空的真理。这个时候,你对于能取所取的烦恼都消灭了,粗的能取的受阴、所取的色阴都已经消灭了,能够通达在根尘当中无我的真理,断除见思的烦恼。这个地方的阶位是圆教的相似位,断烦恼方面也等同四果阿罗汉。这是第一个阶段,先证得我空,解除三个结扣。

“空性圆明,成法解脱。”“空性圆明”,就是在前面通达根尘识无我的道理以后,更加了解在根尘识一一法当中,每一个法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而灭除了觉结。“成法解脱”,对于根尘识一一的法,都能够通达诸法无生的道理,不再因根尘识的法而产生障碍,这个地方是证得法空的真理。

“解脱法已,俱空不生。”解脱法执以后,再继续地观照空假中三观,“俱空不生”,这个时候连二空的真如理也不执着,落入一种空空。前面是我空法空,这个是空空,这个时候灭除了空结的障碍。蕅益大师说,到这个地方已经证得《金刚经》所谓的“无住”的真理了,也就是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了空空了。我空、法空、空空。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那么这位菩萨就可以从整个楞严王三昧当中而成就无生法忍的智慧(这个“忍”就是智慧),证得一切法本自无生,而生起真如的全体妙用,从空出假,广设方便,度化众生,这个时候就灭除了这个灭结的障碍。这个无生法忍的时候,就灭除了灭结的障碍,而成就圆教的初住,就是别教初地的法身菩萨。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观六根的时候要掌握理观跟事修。“理”,道理是一个,你不管怎么观,你从头到尾的观照智慧都是一个,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正念真如。但是你所经历的过程,我执、法执那是不同。蕅益大师讲一个譬喻说,这个墙壁很厚,墙壁有六层的石头所构成,但你用钻头去钻的时候,钻头只有一个!你不管是钻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还是一个钻头嘛,但是你要经历六层的墙壁。我们观照六根的道理亦复如是,理观是一,但是事相却是历历分明,不可错乱。一定是先从外在的人事因缘先消灭,然后再破内在的感受,再破内在的想法,最后破内在微细的分别,最后回归真如。这个五阴的次第是不能错乱。

到这个地方,其实理论的部分、事修的部分全部讲完了,到下一堂课我们就正式来宣说二十五圆通的整个修学过程。因为你整个楞严王三昧大概都掌握清楚了,你再来看看这二十五个圣人所经历的过程,等于是印证你前面所学的道理。

这个地方我们再讲几句话,来跟大家说明一下这个观念。这个六根的修学,你修行一定是用你的六根,用眼根去看佛像,用耳根来听佛号的声音。但问题是有些人会用功,有些人不会用功。差别在哪里?你看有些人,他拜佛拜了三十年,你看到他的烦恼习气跟三十年前完全原封不动,都没有改变,这个是怎么回事呢?而有些人用功了三年就进步很多。所以印光大师说,有些人他只是在事相上修行,没有回光返照,所以他的心就是向外攀缘。佛号是在外面,佛像也在外面,他的心就在外面攀缘三宝的境界,产生一个善业力,如此而已,这跟解脱没有关系。

所以禅宗经常喜欢说,念佛是谁?蕅益大师说,这一句话是有深义的,很深的道理。念佛是谁?当然,我们的所观境是佛号,但是为什么要提醒你“念佛是谁”呢?要告诉你,你“能念的心”是关键点!“能念的心”,是要你回光返照,你的心力是主动。你的心清净了,佛力才可以感应,是讲这个道理,就是要修行人回光返照。所以你看有些人修行他进步很快,有些人修行没什么进步,关键就在于他是不是生起一个观照力,关键在这个地方。

到这个地方我们把理、事,说是“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在六根当中的理观、事修的整个道理都讲清楚了。下一堂课我们就正式进入二十五圆通。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