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小说>六味集豆瓣 > 豆腐西行记(第1页)

豆腐西行记(第1页)

豆腐西行记

说来凑巧,在中国人庆贺百年奥运梦终于实现的时刻,中国豆腐走向欧洲也正好一百年。虽然现在人们对此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在当年,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要知道,近代中国第一个在海外投资设立的工厂,就是豆腐厂;而第一批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则是做豆腐的农民。就连孙中山先生在著名的《建国方略》中,对于此事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欧洲办厂做豆腐的第一人,叫李煜瀛,人们对于他后来用的名字可能更为熟悉,就是李石曾。他曾与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并称国民党四大元老,彼此关系很好,且都在法国待过。李石曾的家世可谓显赫,其父为清末的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李鸿藻,从一品大员,早年间还当过同治皇帝的老师。据说李鸿藻属于政治观点比较保守的清流派,往往与李鸿章等洋务派意见相左。其实,李鸿藻也有开明的一面,他曾经亲自出面,将门生齐禊亭的大儿子齐竺山介绍到同文馆学习,并对他说攻读八股文已然不合时宜。同文馆是朝廷为办理洋务而设立的机构,专事培养外语人才。李、齐两人是同乡兼亲戚,齐禊亭又是由李鸿藻和另一个清流派领袖翁同录取的进士,后来还成了李石曾的老师,两家关系非同一般。因此,李鸿藻所说的应该是心里话而非官场语言。以后齐氏兄弟中的老二齐如山、老三齐寿山也都进了同文馆,学习德语和法语。三人通过刻苦学习,后来都十分有出息,齐寿山还和鲁迅先生一道翻译过德国文学作品。

据齐如山先生回忆,这个官办的同文馆,待遇之优厚可谓中外罕有。学生食宿全部免费,一入学每月就有三两银子的“膏火”,即零花钱,学习成绩好者还可增加。吃饭时六人一桌,每桌标准六两白银,菜肴有六大盘、八大碗,冬天还有一个大火锅,各种羊肉片、鱼片、肝片及鸡蛋、冻豆腐等等,应有尽有,随便吃。据专家考证,当时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百元人民币,而一个七品京官一年的俸银不过四十五两。对比之下便可知道,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朝廷可真是下了血本。不过,由于学生多为八旗子弟,不肯好好学习,馆中的“教习”也是混饭的居多,学问有限,加之又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许多学生除了上餐桌和领膏火,很少在课堂上露面,因而同文馆培养出的,大部分只是酒囊饭袋。像齐氏三兄弟这样的一心向学者,实属凤毛麟角。有的人学了十来年俄语,在考核中竟然连字母也只能认识一半。负责考核的军机处为此十分恼火,专门发文对同文馆及其领导部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予以申饬,说是这些人学了十多年洋文居然连字母都认不全,“殊属不成事体”。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凡事一沾“官”字,往往不成事体,哪怕出发点再好,哪怕是花了大把银子。

李石曾也许知道同文馆的这些故事,因而决定到海外学点真本事,在1902年去了法国。当时朝廷对一般人出国控制甚严,于是他动用家庭关系,在驻法公使孙宝琦的出国团队中挂名当了一名随员,一到法国便开溜儿进了学堂,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滞留不归”人员。不过这一滞留,让他真正学到了不少现代科学知识。李石曾先是在蒙塔日(Mis)的协奴瓦农业学校学习,三年之后以全校第四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之后他又进入巴黎的巴斯德学院,研究生物化学,着重研究大豆。1907年李石曾用法文写成《大豆的研究》一书,以后又出版了中文版的《大豆》,其中介绍了中国豆腐,引起当地人很大兴趣。

李石曾还撰写过文章《豆腐为二十世纪全世界之大工艺》,内云:“中国之豆腐为食品之极良者,其性滋补,其价廉,其制造之法纯本乎科学。……西人之牛乳与乳膏,皆为最普及之食品;中国之豆浆与豆腐亦为极普及之食品。就化学与生物化学之观之,豆腐与乳质无异,故不难以豆质代乳质也。且乳来自动物,其中多传染病之种子;而豆浆与豆腐,价较廉数倍或数十倍,无伪作,且无传染病之患。”这些道理今天谁都知道,而一百多年前对国人来说却十分新鲜。要知道,当时朝廷许多重臣还相信大陆是超级王八从大海里驮起来的,连英吉利、法兰西在哪圪垯都整不明白呢。

有了这番研究成果垫底,1908年李石曾在巴黎近郊开办了一家豆腐工厂,用机械化方式生产豆腐,工厂经理便是齐竺山。为了让法国人领略中国豆腐的美味,他还在巴黎蒙帕纳斯大街开办了一家中国餐馆,名曰“中华饭店”,据说这是法国第一家中餐馆。工厂里做豆腐的男工,全部从李石曾的老家河北高阳的农村招聘,而负责将这些人送到法国的,就是齐如山先生。

齐如山曾分两批把招来的农村青年带到巴黎,一批有二十多人。这些农民从中国乘火车经西伯利亚,一路咣当咣当到了花都,其间也有不少故事。这些初次出国的农民工吃饭喝汤时,不但把刀叉弄得山响,嘴里还发出“特儿喽、特儿喽”的声音,让齐二爷很是不好意思,只好在车站买了各种熟食带到车上给他们吃。而这些人的食量又甚大,每人一顿饭就要吃五个两头尖的俄国面包,二十多人一天下来就要二百多个。齐如山一到车站便忙着给他们补充给养。车上的旅客看到这些人吃饭的模样,无不掩嘴而笑。更要命的是,这些来自中国北方农村的青年人从未见过抽水马桶,坐在上面解不出大便,只好蹲在上面方便。当时又没有动车,火车在行进中时有晃动,这一来,弄得排泄物哪儿哪儿都是,蔚为壮观。齐如山还得当保洁员,每到车站就提着个大水壶四处找水,装满后带回来冲洗厕所。就是这样一批中国农民,把制作豆腐的工艺带到了巴黎,尽管他们确实有点土,但比起同文馆那些只知虚耗官帑的“吃货”来,对于社会的贡献要大得多。

李石曾开办的豆腐工厂位于巴黎西北郊的拉卡莱纳·戈隆勃。主体厂房为两层,内有电机设备和化学室,另有办公配楼和杂用平房,厂外还有工人宿舍。公司有四十多名华工,还雇用了七十多名法国女工,规模相当可观。工厂的产品除了豆腐,还有法国人习惯食用的豆可可、豆咖啡、点心以及各种罐头食品。1909年6月,孙中山先生曾经到豆腐工厂参观,对于李石曾以科学态度研究和制作豆腐的思路颇为赞许。后来他在《建国方略》一书中特地指出:“近年生物科学进步甚速,法国化学家多伟大之发明,如裴在辂氏创有机化学,以化合之法制有机之质,且有以化学制养料之理想;巴斯德氏发明微生物学,以成生物化学;高第业氏以生物化学研究食品,明肉食之毒质,定素食之优长。吾友李石曾留学法国,并游于巴氏、高氏之门,以研究农学而注意大豆,以与开‘万国乳会’而主张豆乳,由豆乳代牛乳之推广而主张以豆食代肉食,远引化学诸家之理,近应素食卫生之需,此巴黎豆腐公司之所由起也。”孙先生接着发了一番感慨:“夫中国人之食豆腐尚矣,中国人之造豆腐多矣,甚至穷乡僻壤三家村中亦必有一豆腐店,吾人无不以末技微业视之,岂知此即为最奇妙之有机体化学制造耶?岂知此即为最合卫生、最适经济之食料耶?又岂知此等末技微业,即为泰西今日最著名科学家之所苦心孤诣研求而不得者耶?”对于豆腐公司的评价相当高。

据说,其时已经加入同盟会的李石曾,还曾经拿豆腐工厂赚的钱资助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以推翻他的父亲担任过从一品大员的那个腐败朝廷。而李石曾本人,则在1924年11月5日亲自带队,将末代皇帝溥仪逐出了紫禁城,彻底终结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若非他出国留学了解到各种现代知识,开阔了眼界,这一切恐怕都不会发生。

那些出国做豆腐的中国农民,面貌也有了变化。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工艺技能,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李石曾在工厂办起了夜校,让工人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中文、法文和一般的科学知识,他还亲自为学校编写教材并进课堂为工人讲课。这些农民工经过学习,逐渐文明起来,有的还利用掌握的技能,自己开办了工厂,和今天农民工的经历差不多。

有了豆腐工厂的成功实践,李石曾和蔡元培、吴稚晖等人从1909年起又发起了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国内贫苦学生到法国,边打工边学习。据统计,从1910年到1920年,中国先后有十七批共两千人到法国勤工俭学,接受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其中涌现出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这段历史,人们已经相当熟悉了。

中国豆腐落户法国还带来了一个衍生产品,就是促进了中国戏剧的变革。由于豆腐工厂在巴黎属于“外企”,各家剧院经常送来演出赠票。齐如山先生几次带领劳工和勤工俭学的学生从中国到法国后,便成了闲人,于是利用这一机会看了许多西洋戏。待到回国后,他结合自己了解的西方戏剧知识,对中国戏剧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使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系。他还与梅兰芳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合作,为梅编了二十多出新戏,梅兰芳赴日、美等国演出,齐如山先生也花了不少功夫,终于使京剧成功地走向海外。如若没有巴黎观剧的经历,齐先生没准会选择别的发展道路。

中国豆腐走向欧洲,居然引出了这么多的说道,实乃可喜可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