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的地方则在出南门后翠柳掩映的溪边,那附近也有三个井台可供汲水。
或者东门和北门外另一条小溪处。
坪子再往外,则是稀稀拉拉的几栋小房子、场子和园圃。
四周是高大的樟树、椿树、楝树和楠竹,当然少不了到处都有的橙柑橘桃李桑树。
出了南门,左边一大片滩涂地,长着大片的芦苇水草,右边是一个长满树的高坡,是风水林和菜园的一部分。
再往前走是一条小路,是由永明到县城的官路的分岔路之一。
前面就是小溪,这是上村这一名字的由来。自然,下面的那个村子就是叫下村了。
前面的坡和对面的缓坡上的水田此时都蓄上了水,大部已经插好了秧,只有少数几丘还堆着好几堆肥,未耙完也未插秧。
几块残缺的翠绿秧田散落其间,在天光中散着绿光。已有起早的农人在田里忙碌,大家不免又是一阵寒暄。
小溪在路边被人为围小,于最狭窄处用石块和泥土垒了个小坝,过水处搭了个简易的石板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过了石板桥,就是上坡路。右边那个大坡面对着溪的那面是长辈的埋骨之所。
再往前不到半里,顺着黄土小路踩进去,就是白蜡头,这是天开父亲种白蜡树和杨梅树的地方。
两个儿子已起床。
尧寿围着树看了几圈,大约在算红了的成数,禹寿则坐在窝棚前读书。
天开心里叹息,这个儿子总是放不下功名的执念,也不看看天赋和家境,当初就不应当让他读书认字。
他大老远吼了声:“吃饭了,吃了饭去鼻头潭薅草。”
儿子们拿了碗筷自盛了稀饭吃起来,天开则去查看了那小片白蜡树一番,仔细观察了下那些挂在树上的叶子袋。
吃饭的人吃完后,各自到水沟里洗了碗。
天开叫尧寿提了篮子回去,自己到蒙头坝的那块田里薅草,先去将被老大家牵走的牛拉回来。
至于如何将牛拉回,就看儿子的了。
若是晌午还有空,就将蒙头坝山边那几分地的晚麦割了挑回来。
那麦子再不割就熟透了。俗话说“大麦不过满,小麦不过夏”,现在已是芒种了。
他忍不住又在心里啐了一口,那大儿媳妇自家有几个壮小子不用,竟将牛偷着牵了去,害得自己只能让两个儿子来拉犁犁田耙田,一点都不像话。
交待好了后天开与禹寿二人挑起东西,抄小路行去。过了前山脑壳对面的油茶树,走了一里多路才到鼻头潭。
这是几座高土丘陵中间的一块稍平整地。
从这里上去则是一个深潭,由周围一圈更高的丘陵叫高坳子、潭尾子、鹰子头围绕而成,水源由地下泉水和从山上流下的小股泉水汇集而来。
从深潭中流出的水绕坡流下,汇成一条东南流向的清沟,经过这一片草地,形成一处地湿、易涝,到处冒泉水的湿地,遍布大小不一的水泊子。
草地向右边延伸开去,被靠近丘陵那片凸起的岩石所阻。再往右是从南瓜井流下的水围着石头山汇集成的两个高低不同的浅坝。从坝里流出的水与清沟汇合成更大的溪,到村前便叫玉带溪。
这片地常年有水,是片多水湿地。长着成片的芦苇、水蓼、野荸荠、野茨菇、佛甲花、蔛草和灯芯草。
它的右边是一片狭长的丘陵,长着茂盛的典型的亚热带杂叶林,叫大片脑壳和小片脑壳。
翻过这里,则是一大片富含泉水、溪流、水泊的小盆地,只有部分被开荒出来,其他俱是青草地,便是獐子潭。
这是潇水的支流泡水的一个小源头。
往上经过大井、蚊子井、雷公井,最上可溯到石坝头山里的一口天然泉水井形成的深陂塘。
这些泉水林林总总、叮叮咚咚汇在溪流里,沿着丘陵的边缘一路东下,最后汇入潇水,再北下入湘江洞庭湖,最后流入大江汇入大海。
(上村周边示意图在作者有话说里,因里面只能放一张图,人物关系图在第二章的作者有话说里)
上村辈份排行(仅与本书相关):
男强生开寿喜庆
女意花荣凤莲
喜欢乡村日暮有人家请大家收藏:dududu乡村日暮有人家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