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小说>住首楞严三昧 > 第十二讲(第1页)

第十二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页,壬二、正示真心有体。

阿难尊者堕入淫室以后,他请佛陀来开示修学大乘的止观法门。但是佛陀刚开始并没有马上说出修行的方法,而是先端正我们心中的“根本”。“根本”有两种:一个是杂染的根本,一个是清净的根本。佛陀必须把阿难尊者的心先作一个心态的调整。怎么调整呢?佛陀是用“破妄”、“显真”两个方式。目前为止都是在破妄,就是破除阿难尊者心中的妄想。

什麽是妄想呢?简单地讲就是“前尘虚妄相想”。我怎么知道我现在是落入妄想呢?当我们看到念头,第一件事情,先不要动,你要问自己一件事,问这个念头: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妄想的来源很重要。你说:诶,我这个妄想是因为有什么人跟我讲什么话、因为我看到了什么事情,才有这个想法。这个想法,在修行当中要舍掉,这是生死的根本。你用它来念佛,用它来拜佛,统统没用。说:诶,你今天拜一百拜,我跟你拼了,我拜两百拜。完了!这个一开始就是妄想。你用这样的想法,你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你“根本”就是虚妄嘛。你不是自内心的愿望——佛道无上誓愿成。我的心有佛性,佛的心也有佛性,我要假借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来开显我的佛性,所以我愿意拜佛。你这个心的出处,是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的本性产生的愿望,那这个就是成佛的因缘。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你要经常知道,什么是你心中的贼、什么是主人,你要搞清楚啊。我们不可能马上离开贼,因为习惯性跟它在一起的,但是你要先知道。我们会有很多习气,我们会经常失掉正念,这个很正常,但是你先认清路头很重要,因为你这样才有希望。如果你到现在什么是贼、什么是主人,你还不知道,你就完全没有希望。我现在做得不够好,但是我有希望,我每天在进步。为什么呢?因为我认清路头。你只要不断地用功,你就有一分的进步。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他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这个非常可怕,因为你没有希望。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很清楚。了解妄想,不表示我们随时可以离开它,我们以后还是经常会跟它在一起;但是你知道它是妄想,只要你回光返照,你就能够进步,因为它是虚妄的。我再讲一次,我之前讲过很多次,再讲一次:妄想最怕你回光返照,妄想最怕你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它根本没有地方来嘛,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嘛。它就是心境的碰撞产生一时的因缘。它哪有什么来处,它根本就没有体嘛。心境碰撞产生一个想法,这个境一消失这个念头就没有了,觅之了不可得。它哪有什么自体,随境生灭的嘛。我们其实修行佛法,你不要很辛苦地去压抑它。烦恼起来好像很辛苦,这边压完那边冒出来。你只要问它一件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没办法,它招架不住了。所以说修行要有一些方法,要有善巧方便,胡乱修行是没有结果的。

好,我们看常住真心,离开了六尘的外境它有自体的,它不像前面的妄想是离尘无体。阿难尊者先表达他自己对妄想的看法,他说:我出家用这一念心;我供养佛陀、亲近善知识,也是用这一念心;乃至于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前面是讲到自利的功德,这个地方讲他修学利他的功德。他说:乃至于有一天,我了广大的菩提心,我跟文殊、普贤菩萨一样,跟地藏王菩萨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到了众生苦恼的世界,广修六度法门,来救拔这些苦恼的众生,来完成菩萨道里面难行的法事,乃至于舍生命手足来供养众生,我还是用这一念心啊,我还是用这一念攀缘的心,攀缘外面的苦恼的境而起菩提心的。这里阿难尊者描述自己的心态,说他一路以来,总是用这个“前尘虚妄相想”,来完成他的自利利他的功德;现在被佛陀否定了,他心中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里讲到“造善用此心”。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前面是讲用这一念心来修善,这个地方讲,我也是用这一念心来造恶。“纵令谤法”,纵令我阿难在以后的因缘,遇到了邪知邪见的恶知识,告诉我一些邪见,使令我退失了无上菩提心,使令我毁谤大乘的正法,使令我说出了“大乘非佛说”这样的一种邪见,而永远退失大乘的善根,乃至于堕入到无间地狱。我为什么造恶业呢?我还是用这一念心来造恶业,我是用这一念心生起邪见,用这一念心毁谤正法,用这一念心堕入地狱去的。现在佛陀用种种的道理来明说,我这一念心不是我的真心,那么我是一个无心之人哪,就好像石头、树木一样,只有外在的形状,而没有内在的明了性。那我是一个无心之人。因为就我的认知,离开了这一念的攀缘心,我就没有其他的心了,因为我一路以来都是用这一念心来修学。佛陀说这个不是我的心,我心中的打击、心中的恐怖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在法会当中,很多的凡夫都是跟我一样,也产生很大的疑惑。希望佛陀慈悲,继续地再开示我,我应该怎么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段经文是阿难尊者表达他心中被诃责以后的心态,一个恐怖的状态。当然阿难尊者,我们知道他是有善根的,他希望佛陀继续地讲下去,应该怎么办、应该怎么改造自己。所以他一方面恐怖,一方面并没有放弃自己增上的因缘。

这以下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安慰跟开导。我们看经文: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这以下,是佛陀针对阿难尊者产生一种断灭的恐怖,做出了一个安慰跟开导。佛陀听完阿难尊者的表态以后,佛陀说出他的目的,说我现在要调整你的心态——从妄想进入真心,是有目的的,是要使令大众的这一念心悟入无生法忍。我们解释一下无生法忍。

这个无生的法,简单地讲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叫无生。无生法简单地讲叫自性空。从大乘佛法的空义来说,我们认为一切法本来无生。小乘在明空义的时候,是认为一切法是有生的,有生起。但是它怎么样?无常无我!比如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现在现出一个人,小乘认为这个人是有的,是有生的。只是他会变化,他会变成衰老,他会变成死亡,而且无常变化当中,我们自己没有主宰性,如此而已。所以小乘明空义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从无常变化、从没有主宰性而明空义。当然这个思考模式也不错,但是这个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

大乘佛法认为:我们的法,法本不生,今则不灭,是诸法空义。就是我们本来就没有生嘛。因为大乘佛法经常安住在清净本性,这个生命体只是因缘生因缘灭,它自性空的,它哪有生呢?法本不生嘛。所以大乘的空是直接看它的体性,是毕竟空的,缘起性空。你能够悟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掌握你的生命;你没有悟到这一点,就被生命所掌握。就这样子。生命本身没有错,你看佛陀也有生命。小乘学者极度地厌恶生命是不对的。我们没有必要厌恶生命,我们要改造生命,把一个有漏的生命转成清净的生命,而这个关键点在“无生法忍”。你要掌握一切法自性空,你才能够产生无量的庄严。所以这个地方是整个大乘佛法成就转凡成圣的非常重要的思考模式,就是你要看到一切法缘起性空的真理,就是无生法忍的道理。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因为你跟我启请的是成佛之法,如果你告诉我说来生怎么做国王怎么做大富长者,那我们就不一定要破妄想;但是既然你今天要成就佛道,要悟入无生法忍,那当然就要改变心态。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讲出他自己心中的深意,就是为什么要破妄显真,只有一个目的:使令大众的心悟入无生法忍。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佛陀讲出自己的目的以后,在自己的师子座上,用手来摩阿难尊者的顶,这里有安慰鼓励的意思。佛陀随后讲出生命中两种因缘。佛陀说:我过去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两种因缘都是跟心有关系。这地方讲到两种心:第一个,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这是一个心。第二个,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是一个心。我们用唯识的观点来解释好了。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这个“心”指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讲到依他起性,诸法所生是我们业力所变现的一个身心世界。比如说我们现出一个人的果报、人的环境,这个就是“诸法所生”——一切的色心诸法是“所变现”。那么“唯心所现”是指的我们心中的阿赖耶识是能变现。阿赖耶识有很多的善业恶业。比如说,怎么会有人呢?因为我们过去有五戒十善的善业。所以我们了解诸法因缘生的时候,第一件事情,要了解到第八识把这个业力先显现出来。我们刚刚讲过,这一部分我们是不能改变的。业力所现的外在的环境,这个客观的环境,你改变不了的。你只有做一件事情:认命!因为这个是过去的业力。这个心指的是第八识的心,是潜在的心。

第二个,“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注意了!这个心就是第六意识,我们平常用的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果,果相跟因相。

先我们会承受一个果报,所以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会产生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如果你今天在这个因缘上,是一个善业的表现,你一定出现快乐的感受。你跟这个人在一起,经常感受到快乐,你对他过去是有恩的,有恩于他的,他是来报恩的。这个人你跟他在一起,你经常觉得“我跟你在一起,我听你讲话就很痛苦”,这个人是来讨债的,你前生是欠他的。这个业力是跑不掉的。所以你看你跟谁接触,你第一念的感受是快乐是痛苦,你就判断出过去世这个业的因缘。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有感受,这个感受就是在承受果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次,我们对这个感受会产生一个思想——你怎么做。你产生一个正面的思想:诶,我欠你的,那我就把它当还债想。反过来,我欠你的,你这样对我,我也这样对你。糟糕了,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在承受果相的时候,又产生一个因相,你又产生一个善恶的思想,这个时候又创造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就会影响来生。

我们生命体每一个刹那的念头,都是在感受过去的果报,又再创造一个新的业力。每一个念头都是这样,先有感受,然后接着就产生一个思想,产生一个因果的相续。这个是第六意识在作用。这个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整个生命的因缘,第一个是外在的因缘,业力创造一个外在的因缘,一个客观的环境。然后我们主观的第六意识去接触这个因缘的时候,产生苦乐的感受,产生善恶的思想,就产生一个新的因果。

佛陀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看下一段。

佛陀先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么多的世界这一切的色心诸法,乃至于最小的一根草、一根线——缕结就是这个线把它打成一个结。像一个线打成一个结,我们追究它的根元,都有它的体性啊。法都有它的体性,你看地水火风:地是什么性?坚性;水:湿性;火:热性;风:动性。什么叫有体性?就是不管你怎么想,你怎么骂它,你说这个水你骂它,它还是湿性。它不会说你骂它,它变成热,不可能。我们常讲一句话就是,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就是说你外境不管怎么弄,它的体性就是这样子的。水,你怎么样去骂它,怎么赞美它,它还是水。这个就是它本来的体性。一切法都有它的体性。即使是身为一个无形无相的虚空,也有它的名称,有它的相貌。你看虚空就是空空洞洞,就是它的相貌。

这一切的外境都有它的体性,有它的相貌,何况是我们内在那个清净明了光明的真实本性?它身为“性一切心”,这个“一切心”指的是作用,“性”指它的体,它是一切善恶心念的自体。它身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怎么会没有自体呢?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了真心是有自体的,要阿难尊者不要紧张。佛陀他有本事帮你破妄,他就有本事显真。如果您只是破妄,破到最后那我怎么办呢?您把我旧的东西拿掉,您要给我一个新的东西啊。您说我过去用这个心去攀缘这、攀缘那,不对。那我应该怎么办?所以佛陀必须讲出一个真心的自体。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其实整个因果是以心作自体的,而这个心是有自体的。这一段是先安慰阿难尊者的心,叫他不要害怕,不要生起断灭见。

壬三、委明分别无性

【第十二讲图一】

好,我们看壬三、委明分别无性。

到目前为止,佛陀讲出了妄想跟真心。大方向来说,妄想是没有自体的,真心是有自体的。这一段等于把这个观念作一个总结,先详细地说明我们分别心所引生的妄想是没有自体的,再把真心跟妄心的相貌作一个总结。

先,先把真妄的差别说出来: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说,假设你一定要坚固地执着你现前这一念对外境接触所谓的“前尘虚妄相想”——你接触外境的时候你会产生一个感受、一个想法,而这个明了的感受跟想法是你自己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有个条件,就是这一念心要离开外在的环境,包括外在的色声香味触,包括外在种种的事业,它必需有它自己的体性。攀缘心的特性就是它没有体性,外境不刺激它,它不能生起。

你说阿难尊者为什么出家,他出家的心哪里来?就是佛陀的三十二相嘛。佛陀的三十二相假设不现前,阿难尊者就不可能出家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生起以后,它会变化。你说阿难尊者是因为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那么万一佛陀的头上长一个疮,阿难尊者不是要还俗了?你当初是缘这个境而出家,这个境变化你的心也变化嘛。这很正常,随境生灭嘛。一个心态会受外在环境影响而变化,这个心就是没有自体。

你看我们讲水,为什么说湿性是它的自体,是它的本来面目?这一盆水放在那个地方,你怎么骂它,它还是湿性;你怎么赞美它,它还是湿性。这就是它的本来面目嘛,它有它的自体嘛。我们这念心不是!人家赞美你,你高兴;赞美的因缘消失掉了,高兴的心也没有了。那个是一时的刺激产生一时的生灭的想法,这个你不能当作你的真心的。如果你把这个当成真心,有问题呀,你这个心是变化的,到时候你这一念心生灭变化,你就断灭了。它后面会说,那谁能够成佛?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就说,身为一个“真心”,一定要离开了外境有它的自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离尘有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