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最新小说>住首楞严三昧 > 第五十三讲(第2页)

第五十三讲(第2页)

“合然俱离”这个是双遮。合指的是因缘,然是自然。也就是说,你对心性的了解,只有离开了对和合、对因缘的执取,才能够真实地显现出来。这个双遮因缘跟自然。

“离合俱非”,这一段是双遮双照。这个“离”当然是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合”,合者,即也,当下即是因缘、即是自然。所以你必须要非离非即,一方面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一方面在修学过程当中又不妨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真如本性。远离它的执取叫双遮,但是又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是双照。透过双遮双照,这才是真正的大乘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才是我们对现前一念心性最完整的了解。

佛陀对于我们这一念心到底是什么相貌,花了很多时间:因缘、自然,有时候讲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但是有时候讲其实它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心外求法,那什么都不是。你离开了你这一念清净的本性之外,去追求因缘也错,追求自然也错,什么都错,那真的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如果你把心带回家以后,这个时候你说它是因缘也对,你说它是自然也对。

比方说,唐朝有一个叫怀让禅师,他去参学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看到他,二话不说,就直接考他对内心世界的了解。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的五阴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大师继续问他:“还假修证否?”怀让禅师回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大师说:“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

怀让禅师第一次答我们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其实这句已经道出他中道了义的无戏论法,离言真如。就是当你回归本性的时候,是离言说相的,你不能讲话的。但是,离言说相,到底是有没有错认消息,也没人知道。中道了义无戏论法,真实的体性的安住,是没有言说相的,是唯证方知的。所以六祖大师继续问。他说,那有没有修证呢?有没有可以修证的过程呢?怀让禅师说“修证即不无”。“修证即不无”就是讲因缘,的确是可以修证。你看我们刚开始烦恼很重,但是烦恼现前的时候,我们常常说,烦恼最怕你回光返照,因为它没有根。烦恼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你只要问它一句话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你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我们经过一次一次的观照,欸,烦恼真的淡薄了,正念加强,那就是修证嘛。心念透过你的观照,你觉你的心态每天在改变,思想观念在改变,那这个就是因缘。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样了嘛。你看到一件事情,你产生了想法。你昨天的想法跟今天的想法不一样,那这个真的是“修证即不无”,的确是有它的功德相。但是“染污即不得”。回归到那一念本体的时候,你不管是怎么修证,那个清净的本性是完全没有改变。所以,你要能够回归到一念心性,你说它是因缘,有它的断恶修善的功德,也对;你说它自然,其实你断恶修善,还是你的本具功德的开显。只要你法法消归自性,都对。

其实,因缘跟自然这个应用是很广的。你看日本有一个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他有一天去参访一个日本老禅师。他跪在老禅师面前说,请大师开示管理之道。他本身就是经营之神。禅师在开示的时候很少用讲话的,他就拿一个杯子给松下,你帮我把这个杯子拿着。然后就帮他倒茶。倒了以后,就请他喝下,把这个茶喝下去。喝了以后,又倒了一杯又请他喝下,又倒了第三杯又请他喝下。这个松下也是悟性很高,他说,谢谢禅师,我知道怎么管理了。因为杯子本来是空的嘛,无为嘛,倒满了以后就是有为,那你喝下又变成无为。自然就是无所为,因缘当然是有所为。我们去管一个人,到底是要主动积极有所为,还是要保持默然无所为,这个就是要平衡。

我相信做过执事管理的人都知道(我个人也带过人),很多事情你不能管,越管越糟糕,你只有默然。有些事情是不能处理的,越处理越糟糕,让时间去处理,让它过去就ok了。但是有些事情你不处理不行,不处理更糟糕。那就是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是要有所为,保持因缘的造作,还是保持一个自然的无为。

我们有一个原则。基本上来说,我们大乘佛法在修学的过程当中,面对过程是要强调因缘,要主动积极,你看我们讲“凡事尽心尽力”。但是面对结果,我们的态度是保持自然,“成败交给业力”。所以我们对过程的态度跟面对结果的心态是不一样。云何应住?云何调伏其心?其实调伏你的心就是因缘跟自然,一个是空观,一个假观,这两种而已,没有第三种。

所以这个地方,其实佛陀已经把整个调心的方法道出来了。当然,正式的修学是在下一科,但是这一科其实已经把这个轮廓说出来了,通过双遮双照来讲到这个中道的无戏论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段等于是把因缘跟自然的观念全部作一个总结。也可以说,第一大科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的整个思想,到这个地方告一个段落。

庚二、诫劝分二:辛一、诫徒闻无功;辛二、劝真修有益

下面这一段庚二,诫劝,作一个告诫跟劝修。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诫徒闻无功;第二个,劝真修有益。

辛一、诫徒闻无功

就是告诫阿难尊者,只是多闻而不修行内心的微密观照,其实是不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劝勉他要注意这件事情。有三段。

【图一】

我们看第一段。

菩提涅盘,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佛陀针对阿难尊者来说。他说,你现在已经证得了圆教初信,断除了三界的见惑。但事实上,以你的阶位,距离大乘的无上菩提跟整个涅盘,还是非常的遥远。菩提是约着智德,涅盘是约断德来说,智断二德。所以你必须要经历多生多劫的辛劳的修证,包括理观——理观当然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空假中三观,也包括整个六度万行的事修,才可以完成的。如果你一直停留在你过去的习气,只是习惯去忆念、执持十方如来所宣说的整个十二部的大乘经典,这当中的义理像恒河沙这么多,那么这样子只是增加一种名相的分别,增长心中的妄想,增长你的戏论而已。就是,只是了解道理是不够的,一定要生起观照。

这以下讲出它的例子。看第二段。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这以下讲出一个实际的例子。为什么多闻无功呢?就是说,阿难尊者他虽然能够谈说因缘自然的教法,非常的清楚明白,而人世间每一个人也公认,阿难尊者在众多弟子当中是成就闻持陀罗尼。说是佛法如大海,入于阿难心。佛法的整个名相、整个道理虽然广如大海,但是都一一地流入阿难的心中,从来不会忘失,他堪称多闻第一。但是以如此多闻的习气,这种多生多劫的习气,来亲近善知识,来熏习佛法,还是没办法去免离摩登伽女的咒语之难。这可以看得出来,只是明白道理,而内心却没有一种正念的力量来抗拒心中的烦恼。“何须待我佛顶神咒”,如果说你多闻可以调伏烦恼,那你就不必靠我的楞严咒来救拔你了。

那么反过来就讲出另外的例子。摩登伽女,本来多生多劫是淫女,所以她的淫欲心烦恼很重,但是她回来听闻佛陀讲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以后,生起一念的回光返照。她就经常问心中的烦恼: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时候,烦恼被她这一问,因为她“觅心了不可得”,烦恼的根源就被她破坏了,就证得小乘的三果阿那含,断了三界的见惑以及欲界的思惑,在我佛法当中可以说是成就一种精进的功德。因为她没经过初果、二果,从凡夫直接证得三果,那这种人理观很强的。所以,证得三果,成就精进的功德以后,她心中的贪爱之水就完全干枯了;也因为摩登伽的这样的一种解脱,才使令阿难尊者解脱于这个淫欲之难。

这一段等于是,佛陀讲完了道理,准备开显实修之前,它到底是一个什么含义呢?就是讲到多闻跟观照的差别。不过蕅益大师说,多闻本来是入道的根本,但是停留在多闻,只是产生一念的信心——我相信妄想是虚妄的,我也相信我们的真如本性是本来具足的。我讲实在话,你只有相信是不够的。要是相信可以够的话,基督教也是用相信的。就是你必须透过这个教法的学习,真实地去观照,把这个多闻的知识转成内心的观照,才有真实的断惑证真的功德。只有信心是不够的。

这一段等于是佛陀已经为后面的实修来作布局。

辛二、劝真修有益

【图二】

我们看辛二,劝真修有益。这个地方等于是结劝,只有透过真实的修学,才有真实的解脱的利益。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既然多闻无功,那么应该怎么做才会有真实的功德呢?佛陀说,阿难!你虽然多生多劫都能用内心来忆念、来执持如来所说的秘密妙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秘密妙严”指的是大乘中道的妙理,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也就是我们一念心中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当然,你了解这个道理,并没有白费,但是你应该要从这个道理当中来修学无漏业,正式地修学圆顿止观,才能够真实地远离世间上这种对外境产生执取而产生的爱憎两种的痛苦。

这个“无漏业”,蕅益大师就讲得很清楚。他说,所谓的无漏业,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汝但不随心中分别”。“不随分别”这句话我们讲一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刚开始修《楞严经》的人有些会不太适应,因为过去我们在修其他止观的时候,对烦恼是一种抗拒的。你说你生起贪爱的烦恼,我用不净观来抗拒你;你会执着常,我就修“无常观”来抗拒你。我们刚开始在修学烦恼是一种对抗的,就是逆向操作。好,你说它是黑的,我就用白的来抗拒你;你认为它这个色身是美妙的,我们就思惟它是污秽来抗拒。这个是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对抗法。但是到《楞严经》的时候,它不是抗拒的,就是我不随你而转。它的思想就是这样。它是怎么样呢?遇到烦恼的时候,它是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只问它一句话就够了。

所以,我想这个《楞严经》,它在修无漏业、在抗拒烦恼的时候,大家要了解一下。前面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四念处是跟烦恼正面冲突,在烦恼的作用当中跟它对抗,可以说是两个人真妄交攻,正面冲突。本经对治烦恼不是这样,它是回光返照,不随妄转。这个地方大家要了解这两个的差别。

这个地方等于是赞叹,只有真实地回光返照,才能够远离世间的这种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因为向外的执取。向外执取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攀缘心,满我们意的产生爱,不满意的产生瞋。而且这个爱跟瞋又变来变去,有时候我们喜欢的东西变成瞋,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又变成爱,所以搞到自己很痛苦。我们必须要修无漏业,回光返照,回到我们的本性,这才是一个所谓的解脱之道。

喜欢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请大家收藏:dududu净界法师【楞严王三昧】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